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60例合格的研究对象,运用简单随机化中的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和给予相同的康复训练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施加巨刺法,对照组施加普通针刺。结果:1.基线资料:入组的60例研究对象,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年龄64.63±5.13)岁,病程最长42天,最短16天,平均病程(29.67±7.37)天。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57岁,平均年龄(63.47±3.71)岁,最长病程39天,最短病程15天,平均病程(28.27±7.92)天。经统计学检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组间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 Brunnstrom恢复阶段评价: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均有助于患者偏瘫肢体运动模式的恢复。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改善偏瘫肢体恢复程度。3.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价:上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5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 P<0.01。下肢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5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1。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总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t=0.421,P=0.6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57.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39.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t=9.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优。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治疗前两组比较,t=0.424,P=0.67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13.8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1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t=3.69,P=0.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效,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巨刺法与普通针刺均能促进中风后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与普通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相比,巨刺法能促进患者进入痉挛期或分离运动期,有利于远期康复,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