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的疗效观察及对STAT4/STAT6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尚不清楚,病变主要累及粘膜和粘膜下层,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消瘦及贫血等为其常见临床表现,还可累及眼睛、皮肤等肠外组织和器官。病情轻重不等、反复发作,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给患者的身心和生活带来麻烦痛苦。近几年多数学者专注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希望能阐明病因从而找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方法。许多学者认为UC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的易感者,在肠道菌群参与下,进而启动肠道免疫系统和非免疫系统,最后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的发生。免疫反应发生时,粘膜T细胞功能异常在UC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Th1细胞和Th2细胞均参与UC的发病过程,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和6(STAT6)分别是介导Th1和Th2的关键转录因子之一,在维持Th1/Th2的平衡中起重要影响[1-2]。然而STAT4蛋白和STAT6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除免疫因外,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关系也是近几年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在UC患者中,大多数人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改善肠道菌群的比例或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益生菌制剂:乳酸杆菌、双歧三联活菌及益生菌VSL#3等,研究较多的益生菌是VSL#3,VSL#3是一种冻干的细菌合剂,每袋约含有9×1011个细菌,其中主要包括4株乳酸杆菌、3株双歧杆菌和1株链球菌唾液嗜热亚种。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我们采用5%DSS(dextran sulfate sodium)溶液诱导大鼠,制作临床表现与UC相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并通过给予大鼠引用美沙拉嗪和益生菌VSL#3药物溶液,检测益生菌VSL#3治疗DSS诱导的大鼠后,对STAT4和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实验性结肠炎的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益生菌VSL#3对DSS(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对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4/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益生菌VSL#3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1.4%多聚甲醛浸泡的组织做石蜡包埋、制片,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破损程度。重复包埋、制片,做免疫组化,检测STAT4、STAT6在各组大鼠结肠粘膜的定性表达。-70℃冰箱冷冻保存的结肠标本,提取蛋白,做Westernblot实验,检测STAT4、STAT6在各组大鼠肠粘膜的定量表达。  结果:  模型组大鼠组织病理损伤最重,明显高于正常组、美沙拉嗪组和益生菌VSL#3组(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益生菌组大鼠肠粘膜组织破坏明显减轻,破坏程度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VSL#3组、美沙拉嗪组STAT4蛋白和STAT6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  结论:  益生菌VSL#3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4和STAT6的表达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anorectalmalformations,ARMs)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畸形,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占出生婴儿的1/5000-1/1500,在中国高达1/3500。肛门直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句慨叹正好描摹了如今互联网界的有人欢喜有人忧。近日,关于大洋彼岸的FacebookIPO的报道与猜想充斥着多家媒体的重点版面,对饱受诟病的团购网站来说,如何通过可持续盈利模式成功突围无疑成了当务之急;对消费者而言,网络无疑是当下最便捷的信息通道,它可为消费者建立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平台;对于某些创业者而言,互联网则成了最好的造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