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广泛应用于抑郁症、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治疗中。但由于治疗靶点、刺激序列等参数不一致,r TMS常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磁刺激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新兴的观察工具,可以清楚地揭示刺激前后的大脑网络机制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相较于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观测方法探索TMS的可重复性研究相比,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可以直观反映TMS干预后脑网络机制的变化,更具有说服力。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f MRI技术探究TMS影像学的可重复性。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是动作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与个体运动和反应抑制等密切相关,常作为治疗与运动有关障碍的靶点。以SMA作为刺激靶点,探究TMS影像学的可重复性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固定的刺激参数探究r TMS刺激SMA诱发的脑功能改变和可重复性。实验一:揭示rTMS调控SMA引起脑功能变化的机制。通过rTMS对SMA的重复作用来验证TMS干预的影像学可重复性。实验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究rTMS干预的洗脱期,验证rTMS刺激一周后是否还存在后效应。方法:共招募了35名健康正常的男性被试参加研究。其中21个人参加了实验一,14个人参加了实验二。实验一采用被试内设计,被试总共在三个单独的上午分别接受两次TMS真刺激(c TBS序列)、一次假刺激,真假刺激的顺序随机,每次刺激前后均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每次刺激之间均间隔一周及以上。通过比较两次真刺激后静息态脑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luctuation,ALFF)的变化探究r TMS的可重复性。实验二采用被试间设计,纳入部分符合入组的实验一数据,共分成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比较TMS刺激前、刺激一周后的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索cTBS序列的洗脱期。结果:实验一:第一次真刺激后右侧小脑功能连接增加(均为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FWE校正),第二次真刺激后无显著改变,假刺激后中央旁小叶功能连接增加。将右侧小脑作为感兴趣区域提取功能连接信号值分析发现两次真刺激后测均与基线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t=3.24,P<0.01;t=3.37,P<0.01),而假刺激无显著差异。将中央旁小叶作为感兴趣区域提取信号值发现两次真刺激前后均无显著差异。第一次真刺激后相对于假刺激在右侧梭状回、小脑、中央后回ALFF值发生显著改变,第二次真刺激后相对于假刺激在左侧小脑和右侧脑岛ALFF值均显著增加,两次真刺激后相对于假刺激都引起右侧脑岛的改变。实验二:c TBS刺激SMA一周后,后测与基线比较右侧脑岛功能连接增强,假刺激不显著。眶部额上回、舌回、颞中回ALFF值变化显著,假刺激后中央旁小叶、左侧楔叶ALFF值增加。结论:rTMS刺激SMA诱发的影像学改变在两次实验中,仅个别脑区得到了重现,可重复性较差。cTBS刺激序列调控SMA的干预效果可持续一周时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