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泉眼水库修建后,由于水库的调度运用及季节变化形成了大面积的消落带。本研究以西泉眼水库枯水线和洪水线之间的带状区域为研究区段,根据需要采用分层取样法设置40个采样点,于2010年6月至9月对研究区植被进行野外采样调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区植物物种组成、生活型和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等现状,并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技术对研究区植物群落进行生态分类,分析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同时针对研究区植被特征,筛选适宜的植物物种,用做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为西泉眼水库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保护、植被恢复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西泉眼水库消落带植物共有27科57属82种,研究区植物组成较为丰富,菊科、禾本科、蓼科为种数最多的3个科,优势明显。其中菊科(Asteraceae),共13属21种,禾本科(Gramineae),共8属9种,蓼科(Polygonaceae),共2属7种。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和世界分布型为主体,单种属和寡种属植物较多,具有北温带区系植物特征,植物地理成分简单。研究区植物生活型多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长快,短期内就能够形成小群聚或单一优势种,可以很好的适应水库丰枯水位变化。湿生植物占优势,水生植物较为匮乏,挺水植物如菖蒲、香蒲、芦苇等盖度小,且植物种类单一。(2)实验表明芦苇、藨草、菖蒲、泽芹和泽泻5种供试植物对污染水体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且生长能力强,4种植物组合对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总氮去除率藨草+泽芹91.45%>菖蒲+藨草86.38%>泽芹+泽泻85.91%>芦苇+藨草84.88%;对磷的去除率藨草+泽芹90.15%>菖蒲+藨草88.78%>泽芹+泽泻88.61%>芦苇+蔗草88.3%。植物对水绵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和吸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