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亚健康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问题。据文献报道,目前亚健康的现患率为17.8%~60.5%,并呈逐年增高趋势。亚健康发病机制复杂,表现复杂多样,因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针对大规模人群的调理和治疗方法。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多数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主要包含以下两类:一类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表现以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为主;一类是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表现以抑郁萎靡,嗜睡低落为主。因此,如果能针对性地对这两类自主神经异常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大大提高亚健康的干预效果,也为大规模的人群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在目前针对亚健康的调理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行为调节和传统中医方法调节中,中医针灸的方法认为能有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随着自主神经检测较为简便准确的方法——心率变异性检测方法的普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HRV的变化来评估针灸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的确有部分研究结果证实针灸能够改善和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但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文献尚不能明确不同穴位针刺对自主神经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因此也无法筛选出针对性调理不同种类自主神经失调的方法。目前对自主神经调节机理研究较为深入的穴位是合谷穴和内关穴,现有的研究显示,Eva Haker与David Yu发现针灸合谷穴可使交感神经活性升高,但还存在相反的意见,Kaoru Sakatani等的研究结果提示针灸不对交感神经活动产生显著性影响,而Monique Ernst则认为针灸合谷可使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罗丽平与Shengteng Huang均发现针灸内关穴可使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而不对交感神经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但也存在相反的意见,Jing Sun认为针灸内关可使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而使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可见现有的研究尚不能给出统一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原因有以下:(1)人群的选择不同;(2)针灸和对照的人群选择不够规范:(3)干预的手法不统一;(4)数据统计分析欠规范;(5)观察时间不够等等。因此本试验将采用流行病学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合谷穴和内关穴对健康人群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为调理不同类型自主神经功能失常的亚健康人群选择针对性针灸方法奠定实验室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纳入28例20~29岁的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5例,男性13例。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每一名入选的志愿者进行3次试验,试验一为针灸双侧合谷穴,试验二为针灸双侧内关穴,试验三为假穴位刺皮。每次试验分四个时间段:针灸前平躺安静休息30分钟,斜躺椅子上30分钟,针灸刺激30分钟,拔针后观察30分钟。每个志愿者两次试验之间至少间隔24小时。试验在一间温度为24℃左右的隔音良好的空调房间内进行,嘱咐志愿者在试验过程肢体活动幅度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心电数据的记录。观察每次试验过程中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动态变化,比较四种干预对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影响及组间差异。试验用针具统一为“华佗牌”针灸银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为0.35*50mm(2寸针)和0.35*25mm(1寸针),灭菌后对合谷穴、内关穴及假穴位进行针刺刺激。3自主神经功能量化指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通过计算连续心搏间瞬时心率的微小涨落从而量化自主神经活动的指标。作为公认的检测自主神经活性的量化指标,具有客观、敏感、无创等优点。频域分析方法可获得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不同频段对应的生理意义如下:极低频段(Very Low Frequency, VLF),频率在0.003~0.04Hz之间,其生理意义尚存争议,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其反映的是交感神经活性,VLF值越大,代表交感神经活动越活跃:低频段(Low Frequency, LF),频率在0.04~0.15Hz之间,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调制,但以交感神经调制作用为主:高频段(High Frequency, HF),频率在0.15~0.4Hz之间,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交感副交感平衡比(LF/HF),代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性之比,反映的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双重调制的平衡性。4检测仪器及指标:本研究中用于监测和记录心电数据的实验仪器为北京蓬阳丰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检测指标:心率(heart rate, HR),单位:次/分(beat per minute, BPM)。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极低频段VLF,低频段LF,和高频段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5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2010版软件进行原始数据双人录入;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整体分析使用两个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不满足球对称检验取Greenhouse-Geisser校正系数校正自由度。精细分析中同一时间的指标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a等于0.05。研究结果:1、数据收集及脱落剔除情况:本研究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纳入28名志愿者(男女比例13:15)参与针灸试验,其中一人由于试验中途出现不适退出试验,5人没进行针灸内关试验。共22名志愿者完成针灸合谷、内关、刺皮三组试验。现参考心电图波形变化筛查异常数据,经筛查后共纳入13例针灸合谷、内关和刺皮的数据进行三组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9例针灸合谷穴和刺皮组进行两组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6例针灸合谷穴和内关穴进行两组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5例针灸内关穴和刺皮组进行两组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28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年龄20-29岁间,平均年龄25.6±1.5岁,其中女性14例,男性12例,平均BMI为20.3±2.7 kg/m2。3、针灸合谷、针灸内关和刺皮对心率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三组的心率变化幅度在时间、组间和交互作用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心率的变化幅度在时间点间、组间的变化很大,且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合谷组和刺皮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心率变化幅度在时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心率的变化幅度在时间点间的变化很大,且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针灸合谷穴可使心率显著降低,但迅速恢复到针灸前水平,拔针时对穴位的刺激也可使心率显著降低。内关组和剌皮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时间和组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心率的变化幅度在时间点间、组间变化很大。针灸内关穴可使心率显著降低,而刺皮组针灸期间心率无明显变化,但拔针后心率显著升高。针灸合谷组和内关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只在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和内关穴对心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4、针灸合谷、针灸内关和刺皮对VLF的影响。合谷组和刺皮组比较发现两组在组间和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VLF变化幅度在组间的变化很大,且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的影响。针灸合谷可使VLF升高,刺皮可使VLF降低,两种干预方法对VLF的影响有差异。内关组和刺皮组比较发现两组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和刺皮对VLF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合谷组和内关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VLF的整体水平只在时间上有差异(P<0.05),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穴和内关穴对VLF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5、针灸合谷、针灸内关和刺皮对LF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三组的LF变化幅度在交互作用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幅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分组影响,三种干预方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合谷组和刺皮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LF变化幅度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与刺皮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内关组和刺皮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LF变化幅度在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两种干预方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一致:针灸内关可使交感神经活性针灸后10 min显著升高,而刺皮组针刺后10 min的交感神经活性无显著性变化,刺皮组拔针后的交感神经活性显著高于针刺前,而内关组拔针后的交感神经活性与针灸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合谷组和内关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合谷组和内关组的LF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数据可提示针灸合谷穴和内关穴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6、针灸合谷、针灸内关和刺皮对HF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三组的HF变化幅度在交互作用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幅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受分组影响,三种干预方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合谷组和刺皮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HF变化幅度在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两种干预方法对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一致。内关组和刺皮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F变化幅度在时间和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副交感神经活动在时间点间的变化很大,且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两种干预方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一致:针灸内关穴10 min后HF显著升高,但迅速恢复到针灸前水平。可见针刺对内关穴的刺激可使HF显著升高,但HF升高持续的时间较短。刺皮10 min后可使HF降低,随后HF逐渐升高。合谷组和内关组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F变化幅度在时间和交互效应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合谷组和内关组的HF变化趋势随时间的变化受分组影响,两种干预方法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不一致。7、针灸合谷、针灸内关和刺皮对LF/HF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当数据为13例时刺皮10 min后LF/HF变化幅度显著升高,但当数据增加至15或19例时刺皮后10 min的LF/HF升高副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数据为16例时,合谷组拔针前的LF/HF显著升高,但数据为15例或19例时拔针前的LF/HF升高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差异的可重复性较差,因此不能认为刺皮或针灸合谷可对LF/HF产生影响。针灸内关穴对LF/HF无明显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三组的LF/HF变化幅度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三种干预方法对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三组干预方法不对交感副交感平衡性产生显著性影响。针灸合谷组和刺皮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LF/HF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与刺皮对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针灸内关组和刺皮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LF/HF在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内关与刺皮对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针灸合谷组和内关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LF/HF只在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灸合谷与内关对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针刺假穴位针刺期间对心率无显著性影响,拔针后心率显著升高。针灸合谷穴可使心率短暂降低。针灸内关穴也可使心率降低的,但使心率降低持续的时间长于针灸合谷穴。针灸合谷穴和刺皮对心率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的数据点影响。针灸内关穴和刺皮对心率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和拔针后10 min数据点的影响。针灸合谷穴和针灸内关穴对心率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2针刺假穴位和内关穴对VLF无显著性影响。针灸合谷穴可使VLF针灸后10 min显著升高。针灸合谷穴和刺皮对VLF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和拔针后10 min数据点的影响。针灸内关穴和刺皮对VLF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针灸合谷穴和针灸内关穴对VLF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3针刺假穴位可使交感神经活性拔针后显著升高。针灸合谷穴对交感神经活性无显著性影响。针灸内关穴可使交感神经活性针灸后10 min显著升高,但迅速回落至针灸前水平。针灸合谷穴和刺皮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针灸内关穴和刺皮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时间点的数据影响。针灸合谷穴和针灸内关穴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4针刺假穴位对副交感神经活性无显著性影响。针灸合谷穴对副交感神经活性无显著性影响。针灸内关穴可使副交感神经活性针灸后10 min显著升高,但迅速回落至针灸前水平。针灸合谷穴和刺皮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时间点的数据影响。针灸内关穴和刺皮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受针灸后10 min时间点数据的影响。针灸合谷穴和针灸内关穴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效果无显著性差异。5针刺假穴位、针灸合谷穴、针灸内关穴均不对交感副交感平衡比产生显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