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因其独特的优点如靶向给药、缓控释给药、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加药物吸收、降低毒副作用等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肿瘤治疗中,纳米药物载体能通过增强滞留与渗透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动靶向或主动靶向作用于肿瘤部位,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通过包载两种或多种药物,纳米载体可以实现化疗、热疗、光动力治疗等多手段联合的肿瘤治疗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具有联合抗肿瘤作用的纳米药物的研究,期望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由光敏剂在光诱导下产生单线态氧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新兴治疗方式,由于其创伤小、选择性好等优点,正逐渐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光敏剂是光动力治疗的核心,它在运用到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缺乏良好的肿瘤靶向性以及治疗深度较浅。氟硼二吡咯(Bodipy)类光敏剂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红光区、具有光稳定性良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本文以Bodipy类光敏剂作为模型药物构建纳米载药系统,旨在制备一种能够被动靶向于肿瘤部位的光治疗用纳米药物,既可提高光敏剂在肿瘤部位的蓄积量,并且通过纳米剂型调控使该制剂获得了良好的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进一步解决了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由于乏氧问题导致治疗不彻底的问题,这种新型载Bodipy光敏剂纳米药物可以实现光动力和光热治疗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简要综述肿瘤现状及其治疗方式,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等,结合相关纳米剂型阐述多手段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而阐明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以嵌段高分子PEG45-b-PCL66和PEG45-PCL60-PNIPAM33包裹Bodipy分别制备胶束和泡囊,并考察其理化表征及性质。所制备的胶束和泡囊的粒径均小于100 nm,粒径稳定性、光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良好;包裹后的Bodipy由于分子聚集作用导致其最大吸收峰产生了明显红移,从665 nm红移到了760 nm,在600-800 nm均有近红外吸收。在660 nm波长激光照射下胶束和泡囊主要以光动力治疗为主,光热升温效果较弱;在同等功率的785 nm激光照射下,胶束和泡囊光热升温效应有了明显提升但光动力效果略有下降。第三章: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胶束和泡囊组细胞摄取Bodipy的量是游离Bodipy组的2-3倍,并且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能量依赖的摄取途径进入胞内。细胞毒性和死亡机制实验表明了胶束和泡囊通过凋亡和坏死两种机制杀伤肿瘤细胞,亚细胞分布、说明了Bodipy、胶束、泡囊在细胞内与细胞器的定位情况、AO染色证明胶束和泡囊具有溶酶体破膜效应,DHE染色证明胶束和泡囊在胞内产生了单线态氧。第四章:体内动物实验表明胶束和泡囊在体内的长循环作用,组织分布表明胶束和泡囊组相比于Bodipy组在肿瘤部位蓄积的Bodipy量更多;组织ROS检测显示胶束和泡囊组小鼠肿瘤部位在660 nm和785 nm激光照射下均有单线态氧产生;热成像揭示了两种波长激光照射下小鼠肿瘤部位的光热升温状况;抑瘤揭示了以光动力为主光热为辅的治疗方式与以光热为主光动力为辅的治疗方式在肿瘤抑制中的差别;HE染色揭示了在785 nm激光照射下Bodipy、胶束和泡囊对肿瘤组织形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