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活动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制于多种因素。本文将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置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变迁的宏观制度框架内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或受之制约的宏观制度体系,建立起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制度分析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之内,对建国以来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进行理论梳理,进而探究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
本文第一章建立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进行了量化描述,得到其变化曲线。这是后面章节的一个分析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赶超战略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建国以后,在当时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计划经济体制。本文的分析表明,尽管当时在教育发展方面十分强调平等价值,但由于在经济赶超战略的制度安排与教育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使当时的教育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无法真正步入均衡发展的轨道。这一问题的后果,不仅仅表现于当时,同时也对其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探讨比较优势战略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除了市场化改革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外,正确的制度变迁路径和独特的制度环境同样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的制度构架也逐步显露出其不足的方面,这其中便包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从总体上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以后,这一章还通过一个博弈实验,在“中国式分权”的制度框架内,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的行为偏差。第四章主要讨论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转型任务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高速增长以后,要实现进一步的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缩小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以及实现政府治理方式向民主化、法治化的转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均衡发展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并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政策措施进行了讨论。第五章为总结。本文认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教育的均衡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教育规模的扩张极大地改善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但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配置不合理却一直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而缩小差距则是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任务。就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而言,本文认为,中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坚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并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