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的梗死,伴随着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是现代社会中导致致死和致残的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针刺任脉经穴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前期的研究发现,电针任脉经穴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有利于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而引起这一效应的机制,与电针任脉经穴激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从而我们设想,电针任脉经穴能够产生一些与ERK通路相关的上游因子,而这些因子在脑内的上调,能够激活脑内神经修复的机制,促进大脑神经元的损伤修复。基于此种设想及参阅大量文献,本课题以脑内源性生长因子为切入点,从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两方面,进一步探讨电针任脉经穴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可能作用途径和机制。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规律,以及电针任脉经穴对脑内这三种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以期从生长因子角度揭示电针任脉经穴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可能作用途径和机制,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SPF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适应环境1周后开始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任脉组。每组再分别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三个亚组,每亚组8只。术前禁食12小时,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死亡率的变化。电针任脉组在手术24小时后于承浆、气海、关元三穴行电针治疗,采用疏密波刺激(密波15Hz),强度6~15V,持续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至动物处死。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手术24小时后固定于针刺操作台上20分钟,不作任何治疗。各组大鼠按实验设计时间处死、取脑。运用HE染色观察MCAO大鼠缺血侧纹状体、海马区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CAO大鼠缺血侧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bFGF、EGF、NGF的蛋白表达;运用原位杂交法测定MCAO大鼠缺血侧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bFGF、EGF、NGF的mRNA表达。采用德国Leica DC software数码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包进行图像分析。200倍光镜下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1、电针任脉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2、缺血再灌注后,纹状体及海马区出现明显的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提示运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成功的。电针任脉经穴组较同时相模型组能够减轻缺血损伤程度。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内源性bF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可出现反应性上调,但该反应性上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bFGF的阳性表达呈现下降趋势。再灌注7天,阳性表达最高,再灌注14天阳性表达减弱,至再灌注28天阳性表达恢复至基线水平;电针任脉经穴至少于再灌注14天后上调两区bFGF蛋白及mRNA的表达。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内源性EGF可出现反应性上调,该上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EGF的阳性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蛋白表达于再灌注14天已恢复至基线水平,而mRNA表达于再灌注28天恢复至基线水平,提示内源性EGF蛋白与mRNA的表达并非同步;电针任脉经穴至少能在再灌注7天后上调两区内源性EGF蛋白的表达,而于再灌注14天后上调EGF mRNA的表达。5、脑缺血损伤后,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内源性NGF亦可出现反应性上调,该上调亦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NGF的阳性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再灌注7天,阳性表达最高,再灌注14天阳性表达减弱,至再灌注28天阳性表达恢复至基线水平,而电针任脉经穴至少能在再灌注14天后上调内源性NGF蛋白的表达,再灌注28天后始能上调NGFmRNA的表达。结论:bFGF、EGF、NGF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而电针任脉经穴能够上调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bFGF、NGF、EGF的表达,进而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和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