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副词中,“才”和“就”的功能多、使用频率高、意义用法复杂,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还没有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全而考察“才”和“就”各义项习得的专项研究。针对维尔族学生对汉语高频副词“才”和“就”进行习得顺序和偏误分析的个案研究,对汉语本体研究,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副词的专项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维吾尔族预科生副词“才”和“就”各义项的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其使用“才”和“就”时的偏误率,总结各义项习得的难易顺序。分析“才”和“就”各义项的偏误表现,总结出偏误的原因,并以此提出教学建议。主要心得有:1.维吾尔族预科生对于“才”的习得情况比“就”好。学生对“才”和“就”的习得在语义方面掌握的最好,偏误率最低,“才”在“才”和“就”的选择使用方面偏误率最高,而“就”在句子位置方面偏误率最高。2.维吾尔族预科生习得“才”和“就”的难易顺序与其语法化顺序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说明维吾尔族学生在习得副词“才”和“就’时存在一个内在的习得顺序。3.通过MHK三级和四级两个对照组的分析得出,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才”和“就”各个义项的习得偏误都有所减少,但是每个义项偏误减少的幅度是不均衡的。4.同一汉语水平组的维吾尔族预科生,副词“就”各义项习得的偏误率之间的差距要比“才”的差距大。同一汉语水平组的学生,副词“才”和“就”对立义项的偏误率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而“才”和“就”相似义项的偏误率分布则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5.维吾尔族预科生习得副词“才”和“就”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相应形式的缺失和义项输入数量不足或有个别语义指向输入不正确。同时,学生使用它们时的过度泛化也是其产生偏误的原因。文章提出,为了减少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才”和“就”时产生偏误的情况,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才”和“就”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难点。对使用率、偏误率较高的义项应加大其义项输入数量,注意语义输入的正确性,重复强化、反复练习。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对“才”和“就”认知的特点加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