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贿赂作为一种主要的腐败形式,因其普遍性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此,笔者将运用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对贿赂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贿赂腐败的系统模式以展现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过程,并对如何防治贿赂行为进行相应的探索。本文的基本逻辑是,贿赂腐败是作为一种行为过程而客观存在的,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任何一个具体环节的停滞,都很可能使贿赂腐败不能发生。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系统模式为工具,以充分的腐败机会、官员的自利倾向、贿赂腐败的系统特征等作为模式建构的前提假设。以此为基础,从该模式的各个主要环节出发来对贿赂腐败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治理贿赂腐败的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论述了贿赂腐败的核心要件:它所面临的总体环境、输入、输出以及反馈,从而较完整的抽象出了贿赂腐败的系统模式。笔者认为,贿赂腐败受到各种内部环境以及来自社会外部或“超系统”的环境压力和影响;以“要求”和“支持”为表征的输入是社会成员向贿赂系统施加压力的关键途径;系统输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被寄希望于将各种要求、支持或故意的表达转变成某些不公正的权威性分配;而反馈环节则影响到下一轮的系统输入,从而使贿赂腐败成为一个持续的循环系统。此外,针对类别和复杂度的差异,笔者提出了贿赂腐败的三种系统反应模式,即贿赂腐败的最基本模式、贿赂腐败的深化模式、贿赂腐败的特殊模式通过模式的抽象和解析,笔者认为贿赂腐败的系统模式揭示出一系列问题,即行贿人在贿赂腐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贿赂腐败的转换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贿赂腐败具有恶性循环的趋势。这些多方面的问题也恰恰反映了贿赂腐败具有多重控制点。因此,就如何缓解这些问题及其后果,本文主要从系统输入、系统转换和系统反馈等环节入手来展开贿赂腐败防治对策的研究.并认为破坏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行受贿关系、提高贿赂腐败的成本、合理解决贿赂腐败过程中的逼迫腐败问题等措施对于防治贿赂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