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中医,尤其是针灸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但在西方只是近些年才被逐渐接受。而且尽管针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却一直不明,这大大影响了针灸的推广。近年来,影像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出现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很有效的手段,因为fMRI是一种对人体无伤害的技术,可以实时反应脑功能区受到特定刺激时的活动状态,近十余年来,该技术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视觉、听觉方面的研究,也被用于思维、情感等高级认知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已获得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因此,应用fMRI研究针刺穴位的脑部反应就有可能阐释针灸的神经机制,从而促进针灸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回顾近年来的有关针刺fMRI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针刺镇痛机制、视觉相关穴位的刺激等方面,且仅刺激一个或两个穴位(多集中于足三里、阳陵泉或合谷穴),而所得出的结论也相差甚远,有浙江大学博士论文的甚至截然相反;对于不同经络的多个穴位刺激的比较研究则很少,尤其对刺激三阴交穴的月城Rl研究极少。本课题利用fMRI观察针刺三条不同经络的三个不同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以及非穴位区所引起的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对针灸的神经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材料和方法 国人健康志愿者16例(穴位刺激组14例,非穴位刺激组2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9一31岁,平均年龄23岁。受试者有1例曾因胃痛接受过针灸治疗,余皆未接受过针刺或类似的治疗。开始实验前,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需针刺右腿多个穴位点,但具体针刺位置、顺序及针刺反应则不被告知。要求受试者扫描时闭目、保持头部不动。 采用美国GE公司1.5T超导型SignaCV八磁共振扫描系统,序列选择如下: 1、常规SE序列横断面TIWI作为解剖背景图像,平行于前后联合的连线,从颅底到颅顶,层数22层,层厚smm,间距lmm。 2、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梯度回波平面成像(Gradient EPI)技术,在与TIWI同样的层面上进行。 3、使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一FSPGR)脉冲序列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覆盖全脑。 采用组块刺激模式,每次功能性磁共振扫描持续5分12浙江大学博士论文秒,分为5个组块。手法行针30秒,静息30秒,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刺激模式,如此反复交替,直至实验结束。为排除穴位刺激后的相互干扰,同一受试者不同穴位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数据分析采用AFNI软件。对13例(穴位刺激组,1例因扫描时无法忍受噪声,故中止实验)志愿者的数据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1、对月迈Rl图像进行空间配准以检出并修正运动伪影;以AC一PC为参照平面把图像数据配准、转换到标准Talairach空间;采用各向同性Gaussian核心法,以半高宽(FWHM)为6mm对图像进行光滑处理。 2、将13例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平均化,通过反卷积分析计算每个体素内的信号改变,定义p<0.001为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产生刺激三个不同穴位的脑激活图。通过相关分析法得出刺激三个不同穴位的脑激活图和抑制图,并给予标注不同的颜色(红色为激活区,蓝色为抑制区),以利于统计学处理。 3、最后将13例受试者的平均脑功能图叠加于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脑解剖图上。脑功能区域的解剖位置、Broadmann区(BA)定位、中心座标皆由平均脑功能图得出。结果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的相同的脑部激活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