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我国中小企业概述,着重阐述了有关中小企业的一些基本界定和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问题。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国际通行的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各国在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的时候,一般都会参考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或者单独使用定量标准,或者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结合使用。其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界定中小企业时各种标准的使用情况。再次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经过多次调整,所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历年变化进行排列。这样可以比较清晰的观察到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的不断改进。第二节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首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其次,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分析,得出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的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的结论。接下来分析了阻碍我国中小企业继续成长的原因,从外部来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国外对我国的一些产品反倾销力度加大、政府扶持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比较差。从内部来说,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落后、核心竞争力差、人才缺乏。由于这些内外部原因,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较好的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生存的道路呢?在本节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与主张: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为依托,发展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
第二章分析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可行性,也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否具有现实基础。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我国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跨国经营比较优势分析,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经营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具有差异化优势,可以寻找缝隙市场,提供个性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适用技术优势和协作优势。第二节是我国中小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的跨国经营比较优势。首先是投资周边具有地缘优势。中国与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及中亚地区经济具有互补性,无论是从地缘政治上还是从地缘经济上都各有所需,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诸多的适用性技术对这些地区投资。其次,中国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将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设备和技术,转移到发达程度更低的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更实用,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使用。再次,中国华侨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分布,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人脉”,中小企业以海外华侨为服务对象,立足乡土民族特色,有很大的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后,与大企业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特殊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第三节提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融资困难,缺乏足够的帮助和支持。三是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较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第三章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有效途径。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概述,首先是扼要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成方式。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的“世界加工厂”。第二节对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并分别介绍了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范式和主要逻辑结构。第三节和第四节是本章的重点,指出跨国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生产、实现国际化经营带来了两大机遇:跨国公司战略外包和跨国采购。第三节主要阐述的是跨国公司战略外包。首先介绍了世界外包市场概况与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外包业务正逐渐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全球服务业外包的趋势在不断加快。其次提出抓住服务业外包的机遇是我国中小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有效途径。服务业中的软件业外包市场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市场,我国已经在外包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中获益匪浅,虽然印度在软件外包市场占有垄断地位,但是中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小而精”的优势,利用自身灵活多变、专业配套性强及以技术创新的特点,在跨国业务外包中从事部件生产和其他配套服务,这对于发展本国高科技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对策建议。第四节阐述的是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首先研究了跨国采购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跨国公司的采购网络迅速向中国市场延伸,中国正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采购中心,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巨大生产能力和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要加入跨国采购,并不是轻松容易的。由于跨国公司在跨国采购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跨国公司考核供应伙伴的标准日益严格。而我国中小企业加入跨国采购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使产品走向世界市场。
第四章是全文主要的对策探讨部分。本章论述的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实际战略选择问题。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发展中小产业集群,加入跨国公司价值链。首先是企业集群理论对中小企业集群成因的解释。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从外部经济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因;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相互联系协作形成地区产业化的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因;而波特则是从价值链的角度解释中小集群的成因。其次是跨国公司对中小企业集群影响力分析。世界知名优势产业集群中,跨国公司的足迹无处不在。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在直接或间接的与跨国公司发生着联系,结合中国实践,分析发现我国存在着国内市场驱动型与国际市场驱动型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而后者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进入来实现的,因此本文主张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市场驱动型产业集群,加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在跨国公司的扶助下,解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获得核心技术竞争力、集群文化竞争力、组织管理竞争力和市场营销竞争力。第二节是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合作伙伴。首先介绍了当代战略联盟的特点、分布和发展新趋势。并简要介绍了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一些情况。其次,本文论证了我国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具有的合作基础。跨国公司发展战略联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而战略联盟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双方具有“双赢”的合作基础。“双赢”型战略联盟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选择伙伴的标准。最后是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建议。
二、本文的贡献之处
1、就选题和研究角度而言。本文从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角度探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认为在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核心竞争力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的根本方法。这与其他学者主张从外部环境入手,解决中小企业面临问题的结论是不同的。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方法上面,本文不仅运用了纵向的历史比较还运用了横向的国际比较,不仅运用了理论分析还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