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使用3.0T MRI评估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matrix-associat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transplantation,MACT)术后1年移植软骨的形态学表现,并与临床评分系统作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9例(12膝12处移植软骨)MACT术后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对影像表现采用软骨修复组织MR观察评分系统(MOCART评分系统),临床症状采用Lysholm评分,并对两者做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不同观察者间的评估差异度做可靠性分析。结果MOCATR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年所有移植软骨中,50%的修复区表现为完全填充;66.7%的修复区移植软骨与邻近软骨信号强度一致或基本一致;75%修复区与邻近正常软骨边缘完全整合;66.7%修复区软骨下骨板和软骨下骨完整。观察者间结果可靠性ICC评分:ICC值=0.862(ICC值>0.81表示可信度良好)。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Lysholm评分,评分结果:78.42±13.70。术后1年MOCART评分与临床Lysholm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分类变量“软骨缺损修复与填充程度”与Lysholm评分相关系数0.654,P值0.02,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修复组织结构”、“修复组织信号强度”、“软骨下骨改变”等其他分类变量与Lysholm评分均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移植软骨的高分辨磁共振形态学评估,是MACT术后随访观察移植软骨的有效手段,且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目的评估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技术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MACT)术后移植软骨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 纳入6例(9膝9处移植软骨)MACT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磁共振动态随访检查,测量软骨修复区与正常对照区深浅两个区域及全层T2值,横向比较同一时间点同一膝关节修复区与正常区T2值差异,纵向评估术后3、6、12月修复区T2值的变化。结果MACT术后3、6月移植区全层T2值分别为(68.32±10.36)ms,(58.11±6.68)ms,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软骨(P<0.05),术后12月修复区全层T2值(46.01±2.15)ms,较正常对照区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6、12个月修复区深浅层T2值比较:6个月浅层T2值(59.21±7.45)ms,深层(56.89±6.13)ms;12个月浅层T2值(49.78±2.46)ms,深层(42.23±4.52)ms。术后6、12个月浅层软骨T2值均显著高于深层(P均<0.05)。术后3个月修复区浅层T2值(68.42±10.33)ms,深层(68.25±10.51)ms,深浅层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修复区深浅层T2值纵向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T2mapping是评估移植软骨胶原含量的重要指标,对移植软骨分层定量评价,可动态观察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MACT术后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可作为评估关节软骨修复效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