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时间是一致的,但是香港电影的发展却能独辟蹊径,发展出一条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都为之一撼的道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就有着文艺电影的传统,历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有17部都是文艺电影,所以香港电影的发展是既有商业电影又有文艺电影,并不是大众认知的香港电影是商业类型片的天下。香港文艺电影的含义宽泛,现今它有着多种亚类型为其的分支,但是文艺电影最早的称呼来源是1950年代流行的“文艺小说”改编电影的这类影片的称呼。香港文艺电影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左”“右”格局和自由发展两个时期,为香港文艺电影美学样式的成形奠定了基础。在1970年代,嘉禾电影公司的“卫星制”制片模式,开创了港片的繁荣时期,各种电影类型层出不穷。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发展对香港文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一环,它给香港电影加入了人文关注与社会写实两大文艺片特色,给当下的文艺电影补充了人文内涵。在1980年代,香港电影开始出现复合类型的影片,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开始出现交融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商业电影文艺化、文艺电影商业化,这给香港电影的发展又带来新的方向。随着香港经济出现低迷,香港电影人开始了“北上”合拍电影的风潮,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合作制片打开了大门,另外CEPA的出台,对香港电影产生较好地促进作用。作为香港文艺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等人对文艺电影有着不同的电影作者创作风格。在两岸三地电影开始汇聚成华语电影这个大概念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受众对待香港文艺电影仍然是有着较好的接受度,现在的香港文艺电影所具有的愈加强烈的人文关怀、电影作者的后现代意识、对于不同情感的包容书写,商业类型元素的调节,令香港电影生成了一个艺术与商业互文的文艺电影,也令商业电影开始运用思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