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永恒与可塑——先秦社会环境与人性关系问题引出的思考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是由先秦社会环境与人性关系问题引出的思考,在探讨“何谓人性?”的基础上,着力回答人性是永恒的还是可塑的争论问题。论文是由四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章节组成。 第一章致力于追寻先秦时人有关社会环境对人性作用的论述。 第二章在探讨性之语义、心与性关系、性与情的关系、“天命失坠”是“性”到“人性”转变的前提的基础上,侧重阐述我之人性观。 第三章着力分析社会环境中习俗文化、制度、教化等因素对人性的作用,强调人不是被动的适应社会环境,而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 最后一章反思人性是永恒的还是可塑的争论问题,根追两种对立人性观的立论目的和认识论基础,从治国之道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产生此争论的原因。
其他文献
托马斯·阿奎那是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理论涉及自然神学、伦理学、宗教学、人学等诸多领域。他在大阿尔伯特的带领下,创造性的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的著作中
从技术的价值研究出发,发现技术存在着异化现象,针对这种异化,本文旨在重点探讨如何克服技术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历史而系统地考察技术,得出的结论是:在技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的相互作用下,技术是始于简单技术工具,并在发展过程中由各种要素复合而成的一个活动和能力体系,技术因而表现为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如果这种理解成立的话,那么,技术就是负载价值的,技术的价值不仅包括内在价值,
工程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功能上说,它展示着绝对的力量和有效性,体现着生命对于利益,价值期望的最高实现途径。现代工程在自身的发展中,隐藏了人类不可知的未来命运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