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行为,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基于大量翔实、可靠的统计数据资料,采用计量经济学、会计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9章,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首先,针对已有对企业性质研究的不足,论文首次提出了一个综合的企业性质观,拓展了企业理论,并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性质界定为:一个为应对农业产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而基于契约结合在一起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满足合法性的集合体,随后构建了农业上市公司复杂的合约网体系,提炼了五对主要的合约关系,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提出了非农化“围城”现象,对马克思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了验证;提出广义、狭义农业上市公司概念,理清了学界对农业上市公司概念的含混认识。在公司性质界定的基础上,将非农化经营行为定义为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农业行业特征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由于国家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业上市公司享受到国家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却将大量资金投向非农产业,与国家政策初衷相悖的一种特殊不相关多元化或转型行为。首次从定义角度阐释了非农化与一般非相关多元化的关系,并提出了非农化行为的静态和动态属性,及其两个维度:非农化行为决策和非农化行为程度。为后文奠定微观基础。 其次,论文首次对1992年以来的85家农业上市公司从总体数量、发展历程等方面总结出其发展的阶段性突出、地域和行业分布不平衡等六大特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行为普遍,以募集资金转投或公开募资后变相地以自有资金投资非农领域的行为严重。所从事的非农行业主要有:房地产、商业贸易、化工业、电子、公用事业、生物医药、建筑工程等,这些行业特征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壁垒较低、行业集中度较低、投资周期短、政府管制弱等。农业公司上市后2~8年内非农化程度呈现扩大趋势,其中6年左右时非农化程度达到最大。按照经营绩效,非农化行为可分为成功和失败的非农化两大类,其中后者又包括应对环境危机型、盲目寻求利润增长点等七种类型。 第三,论文利用7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Logit回归和多元回归法从非农化决策和非农化程度两方面对非农化行为与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除却极少数公司和个别指标外,在整体和平均情况下,专农公司综合绩效要远远高于非农化公司,非农化并未提高公司绩效和降低公司经营风险,74家整体、61家非农化农业上市公司的非农化程度与绩效从长期来看是显著正“U”型关系;而13家专农上市公司农业领域内的相关多元化程度与绩效是显著的倒U型关系,从而证实了相关多元化“馅饼”和非农化经营“陷阱”的学术隐喻。基于大量案例,论文提炼了企业经营行为绩效的FBP分析范式,即因素-行为-绩效,并认为已有多元化理论对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只适合解释相关多元化,而对非相关多元化解释乏力,甚至是错误的,在对已有多元化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从演化角度对本文实证结论给出了一个探索性解释。 第四,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非农化行为影响因素的四元分析框架SRNG,即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决策者非理性、公司治理,并依此框架对非农化行为成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利用面板数据从非农化决策和程度两方面证实了除外部市场环境、农业行业属性外,制度、治理和内部资源因素都对非农化行为有重大影响,并得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结论,如宏观经济高涨和人力资源禀赋增加并未促进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等。最后论文从四个方面针对非农化行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