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刘易斯拐点,城市的发展使人口增长与减少之间的两极化日益增加。在中国大城市发展的背后,存在着180个人口密度减小的“收缩城市”。“收缩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东北地区地级市作为收缩城市的研究样本,即为伊春、鹤岗、鸡西、抚顺、铁岭这五个地级市。研究方向为识别地级市人口的收缩,研究收缩影响因素最终推出政策建议。研究城市收缩为城市规划思维模式的改变供给了新的视角,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尝试性得出收缩城市类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类城市的规划对策。作者归纳以往文献,首先整理了国外收缩城市的的收缩模式、收缩成因、面临问题、反应策略和适应策略和国内的四个发展阶段,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其次界定了收缩城市的相关概念,研究相关理论基础,最后用了八个国外案例比较不同的规划策略带来的不同效果。这八个案例对应三种应对城市收缩的收缩策略。城市岛屿与本文东北地级收缩城市的现状贴近,作者在后续的政策建议阶段对此种策略解决收缩城市进行了参考。本文通过对收缩城市的调查问卷和东北地区人口数据统计,确定研究的对象与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比较,作者发现东北5个收缩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均在得分与排名上发生了下降情况,也就是说城市竞争力得分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该城市是否收缩了的一项参考。这5个收缩城市除铁岭外均为资源型城市,说明资源型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收缩类型。影响我国城市区域收缩的因素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六个方面都具有一定解释力。本章对于收缩城市影响因素,用回归模型进行甄别。从GDP、年均GDP增长率、对外开放程度、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化率、产从业变化、制造业从业变化、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老龄化率、出生率、绿化覆盖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否是资源型城市、是否是老工业基地、是否既是资源型城市又是老工业基地、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行政等级这20个影响因素中,甄别出GDP、年均GDP增长率、对外开放程度、三产从业变化、制造业从业变化、人均道路铺装、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行政等级这8项与人口的收缩从三个层次的人口范围(东北所有城市、东北非收缩城市、东北收缩城市)都呈现10%以下水平上的显著。针对东北地区收缩城市,作者在六方面进行了建议,分别包括价值观多元化,因地制宜,关注城市品质提升而非规模增长;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拆除废弃建筑物;倡导公众参与,行政区划及时调整;提倡城市复兴,“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倡弹性空间和混合性质用地;倡导发展都市农业,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冰雪产业为核心的旅游业;倡导增强城市繁荣度,提升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服务能力。之后,作者又以伊春为例做了重点研究。首先,研究伊春市收缩背景研究其区位、空间地域、城市交通情况、城市发展历程、规划策略背景。其次,研究伊春市收缩现象研究其夜间灯光影像、现场调研反映的收缩情况,归纳收缩的特点。再次,作者对伊春市的收缩原因进行回归分析。最终,通过探究伊春市的收缩原因,提出针对伊春市的政策建议。判断城市伊春是否收缩除了常用的现场调研、统计数据整理以外还运用了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竞争力得分,去判断该城市是否出现了收缩。夜间灯光数据显示伊春2013年像元数小于2010年,即显示夜晚开灯的区域减少,发生了城市收缩。伊春出现了“去工业化”、“逆城镇化”等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现象。伊春与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空间表现相似——城市中心区的人口集聚与周边城区的人口收缩。从收缩的成因看,伊春的城市收缩主要原因有三点:区位条件、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因素和伊春城市的自身特色。对伊春的政策建议是找准城市定位,合理规划城市人口;注重生态建设,实施绿色基础设施;倡导公众参与,多方参与规划;紧凑模式空间布局,弹性规划城市备用地;紧凑模式空间布局,弹性规划城市备用地;发展林下经济,由工业园项目带动工业,打造以冰雪产业为主的旅游业;增强伊春地方民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