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国的银行危机发展史表明:与其它资产处置方式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以其现金流包装和风险分割技术,可以有效地吸引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全部市场力量,从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度的加快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大规模推广在我国已经势在必行。已有的研究集中讨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还没有深入到技术的层次。现在有必要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及其安全发债规模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设计是决定其风险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重点讨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代表性模式:以银行作为保证人为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增级。银行作为信用增级人将保证证券化产品在发行时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中,银行往往也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既使是实力雄厚的银行也可能陷入挤兑风潮,从而使得银行的信用水平发生严重的波动。这样,对于最终的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存在两个风险传递通道:1、证券化资产其自身价值的波动所引发的风险。2、作为信用增级提供者的银行,其评级水平的波动所引发的风险。这样,本论文共有两大核心部分: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估和保证银行评级研究(如下图所示)。
其中,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估部分,本文通过比较国际通用的信用风险模型,提出以KMV模型来度量由于资产价值波动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在保证银行评级部分,本文首先对我国国有银行政府注资后的风险趋势进行了研究。其次,对所选择保证银行的信用等级进行了评估。在完成了以上所述的基础资产的信用评级和保证银行的信用评级后,将两者的信用评级结合起来,对证券化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