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权与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它们的共同任务在于创造人类的尊严与价值,彼此相互含摄。人权若无教育,就象马车有车无马,寸步难移;教育若无人权,则如马车有马无车,空行无物。本文试图通过沟通人权与教育的关系,以研究教育现场为视阈,借助人权的相关理论,侧重从人权教育的角度分析我国人权状况,并主要针对教育视阈中的人权问题进行研究,期望通过人权教育及相应的教育改革,改善和提升教育现场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权状况。
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权理论的探讨,由第一章构成。这一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权的内涵是什么?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人权就是使人这个相对宇宙而言短暂的生命个体,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和自由的发展,能够享有为人的基本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能够获得法律上的保障或道德上的尊重。自由、平等是人权的核心价值;主体的普遍性是人权不移的属性。人权的核心价值——自由与平等、人权主体的普遍性,是本文所提人权观的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是对人权教育理论的探讨,由第二章、第三章构成。这一部分首先从教育是一项人权,教育可以提升人权,人权与教育都具有文化性格,人权、教育与社会同构等四个方面对人权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人权与教育关系的基础上,笔者以考察中外著名教育家的人权教育理念为逻辑起点,引出对人权教育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人权教育主要包括“关于人权的教育”(educationabouthumanrights)和“为了人权的教育”(educationforhumanrights)。前者是内容,后者是目的。人权教育就是通过相关内容的传授,运用合乎人权的方式、手段,达到提升人权的目的。为了把握好人权教育的内涵,本文认为人权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是关于权利的启蒙教育,是尊重人权的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权理想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提出了人权教育的几个基本指向,即指向人权意识的普及与提高,指向教育过程的合人权性,指向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第三部分是关于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及归因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教育中的人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道德性人权的问题,第二类是法律性人权的问题,其共同点是,道德性人权和法律性人权在向现实性人权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一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第四章,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主要聚焦于学校教育现场,包括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三个层面的人权问题。学生层面的人权问题指儿童生命意识、权利意识沦丧的现实;师生关系层面的人权问题主要是教师把儿童当成了如马格利特(Margalit)所形容的物品、动物、机器和次等人;仪式的规训、校规的失范、时空的控制、等级的谋划是学校规训儿童的主要方式。第五章,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是教育中人权问题的宏观表述。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问题,高考分数线的双重标准问题,以及性别歧视的问题等。第六章是关于问题归因的分析,本文认为政治文化、伦理文化以及伦理文化思维的局限——主体性概念的缺失是教育中人权问题产生的文化原因;意识形态规约的偏颇、制度伦理性的缺失、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是教育中人权问题产生的制度性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人们对教育的种种误读则是另一重要原因。而文化、制度、教育观念问题的深层根源,在笔者看来,均滥觞于工具理性的膨胀。
第四部分由第七章构成。这一部分是实施人权教育的策略思考。本文以美国、德奥、中国台湾的人权教育的经验这一人权教育的他山之石作为策略之一;策略之二是观念的变革:主体观——追求人权主体普遍性,自由观——以谋求个性自由为核心,平等观——力求平等与效率的统一,道德观——“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统一下的偏移。观念的变革既是对第一章人权核心价值和主体普遍性问题的回应,也是对第三章人权教育应树立的基本理念的一个反观与总结;在过于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当今,制度只有实现以创新为突破方式的跨越,其制定才可能将尊重人权作为首要的考量。制度如何创新的问题即为策略之三,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预期,制度的回归,制度的转换,学校制度的创新性构建;策略之四是教育实践的转向,内容包括重新厘定教育目的,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正确发掘课程文本和提升教师人权意识等四个方面。
总之,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教育范围内的人权问题,期望通过人权教育及相应的改革措施,保障教育现场中的法律性人权向现实性人权转化,促进道德性人权不断向法律性人权和现实性人权转化,最终实现现实性人权,以改善教育现场儿童的人权状况,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为文明社会准备有一定人权意识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