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城市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城市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市旅游市场调研(2011-2012)”工作基础上,对来武汉旅游的外地游客的具体线路进行问卷调研,收集到所到旅游景点的先后顺序,然后利用excel、spss整理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武汉市旅游流网络结合GIS空间分析,分析武汉市旅游流的个体网、整体网络特征、核心-边缘以及凝聚子群分析。试图通过武汉市内部多景区间旅游流研究能够对市内景区的竞合关系、对各景区的旅游营销、对旅行社的武汉市内旅游线路设计、对武汉市政府部门的旅游决策和管理以及提升武汉市旅游竞争力、提升武汉城市旅游形象以及对其他大城市旅游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在游客所游玩的23处景点所构建的旅游流网络中:内向和外向程度中心性差别不大,最高值均出现在黄鹤楼节点,分别为18.0和15.0,内向程度中心性最低值出现在中山公园、吉庆街为1.0,外向程度中心性最低值出现在吉庆街、欢乐谷2.0;亲近中心性最大者为黄鹤楼,其内向性和外向性分别为30.0、26.0,吉庆街内向亲近性最大为51.0、中山公园外向性最大为71.0;中介中心性黄鹤楼最大为15.78,最小值出现在木兰天池、欢乐谷、吉庆街为0;东湖、黄鹤楼、红楼、江滩4个旅游节点的效能以及效率数值较大,总体的结构洞水平高,而受其他节点的约束程度很低。 武汉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为506,而旅游网络密度0.3557,外向和内向程度中心势为48.35%、34.09%,外向亲近中心势大于内向亲近中心势,分别为54.74%、34.89%,中介中心势为12.60%。核心边缘区分异明显,整个网络中的核心度为0.525,核心区内部关联度0.637,核心对边缘的关联带动效应为0.270,边缘区区内部的关联度0.056。 凝聚子群分析得到8个派系,分别是:第1:黄鹤楼、东湖、武大、省博;第2:楚河汉街、植物园、欢乐谷;第3:红楼、首义园、地大博物馆、长江大桥;第4:长春观、中山舰;第5:江滩、户部巷、归元寺、江汉路;第6:晴川阁、木兰天池、古琴台;第7:汉正街、吉庆街;第8:中山公园。 通过旅游节点中心性、旅游流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分析的得出武汉市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 (1)在所选取的23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8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旅游者多景区景点旅游流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并且这个旅游流网络的结构洞水平比较高,共存在3个等级节点组:黄鹤楼、东湖、省博、红楼、江滩;长春观、户部巷、武汉大学、归元寺、晴川阁、江汉路、长江大桥;古琴台、植物园等11个景区景点。 (2)武汉市旅游流网络呈现出多中心、核心边缘分异明显等特征,说明武汉市旅游流为以黄鹤楼为超级核心多个次级核心节点并存的模式。 (3)从空间趋势分析看,武汉旅游规划中东西方向景区分布层次结构合理但东西方向外围的新景区开发市场潜力不大,而南北方向尤其是位于南部的郊区还可以开发新的景区,这是武汉市旅游景区开发的新方向。 (4)从凝聚子群来看整体网络的密度不高,并且功能有限,具有较大的不均衡性。 (5)旅游者对于景区景点之间的距离、景区本身资源的禀赋程度、交通的通达度、景区美誉度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着旅游线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