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类离子液体抑制煤自燃热效应及动力学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自燃备受全球关注,它造成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等问题。阻化技术在煤自燃防治领域应用广泛,并起到良好的阻化作用。离子液体是新型的绿色溶剂,可抑制煤中活性官能团,因而达到抑制煤自燃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对煤自燃过程热效应、动力学参数、热物性参数、耗氧速率,阻化率等影响,为离子液体的研究和现场应用提供依据。利用热重-差热和热物性等测试手段研究褐煤、烟煤、无烟煤这三种变质程度煤自燃特征温度,掌握煤自燃阶段性特征。同时研究咪唑类离子液体([EMIM][BF4],[BMIM][BF4],[BMIM][NO3],[BMIM][I])对烟煤的自燃热效应及动力学差异,得出离子液体使煤的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同种阴离子([BF4]-)下,[BMIM]+的抑制作用比[EMIM]+强;同种阳离子([BMIM]+)下,[BF4]-的抑制作用比[NO3]-和[I]-强。且[BMIM][BF4]处理煤样峰值温度提高28℃,活化能高于其他煤样。同时发现,离子液体均不同程度改变了煤的热物性参数,同一温度下,离子液体处理煤样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减小,比热容增大。选取两种抑制效果较好的离子液体([BMIM][BF4],[BMIM][I]),作为阻化剂以不同质量比(0.5,2,5,10%)添加到烟煤样品中。发现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离子液体均出现一个小的失重过程,且添加量越大,失重现象越突出。通过DSC分析得出,随着离子液体添加量的增加,峰值温度大小关系为0%<0.5%<2%<10%<5%。随着阻化剂添加比例的增加,热扩散系数递减,比热容逐渐递增,导热系数逐渐递减。同一添加比例、相同温度下,通过分析两种离子液体TG-DSC曲线,得出5%[BMIM][BF4]对煤自燃的抑制效果更明显。最后,优选含5%[BMIM][BF4]处理褐煤、无烟煤。[BMIM][BF4]使褐煤自燃最大失重速率及最大放热峰滞后约45℃,对于无烟煤自燃最大失重速率及最大放热峰滞后约10℃C,得出[BMIM][BF4]对不同煤级煤自燃过程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温度的升高时,煤样的耗氧速率波动增大,T1后迅速增大,且T1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5%[BMIM][BF4]-tc的耗氧速率均小于原样。5%[BMIM][BF4]-tc与对应阶段的原样的Ea均不同程度的增大,说明[BMIM][BF4]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普通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门槛。5%[BMIM][BF4]-tc阻化率均大于零。[BMIM][BF4]对于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均起到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教研存在着布局分散、基础薄弱、目标不清晰、培养路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在剖析本地区乡村学校教学教研存在的问题以
唇鲮(Semilabeo notabilis Peter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俗称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是珠江水系珍贵经济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北江、西
期刊
家庭教育负担微观上影响居民生活,宏观上制约我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家庭教育支
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商务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前辈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的态度。作者对沈说持
唇鲮(Semilobeo notobilis Peter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oninae)。唇鲮属(Lemilabeo Peters)。俗称: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是珠
教师应引领学生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学习、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感知语文,理解语文,感受生活,轻松学习语文,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介绍了摩洛哥的硫酸、磷肥工业情况 ,包括萨非工厂的氨法尾气回收和HRS热回收系统、若尔拉斯塔工厂的技术改造和阳极保护酸冷却器的使用。摩洛哥磷矿资源丰富、硫酸产量大 ,
厌氧消化过程缺乏无机营养元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对好氧处理过程要大。厌氧发酵的甲烷发酵阶段对无机营养的缺乏更为敏感。一般说缺乏无机营养元素主要指微量金属元素。本文
小学五年级学生小俊因家庭等原因,社会存在感比较差,具有比较明显的自卑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和生活很迷茫,没有目标。辅导教师适时介入,建立咨询关系;多方联动,推进家校合
为了配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各地高校一改单一教学区的构成模式,由一校两区、一校多区而组成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面对这种大学校区构成的新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