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伊立替康(CPT-11)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常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此外还广泛应用于胃癌、胰腺癌、肺癌、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CPT-11不良反应大,常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脱发和乙酰胆碱能综合征等,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粒由于其具有包封性质和靶向投递作用而成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然而,纳米微球由于易被位于脾脏和肝脏的单核巨噬细胞大量清除而降低了负载药物在靶点的剂量,从而限制了其疗效。另一方面,红细胞作为理想的天然载体可以优化纳米微粒的循环,将纳米微球连接到红细胞表面可以改变纳米微球的循环特性,延长循环时间,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目的:将CPT-11负载于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制备成具有缓释性和靶向性的载药纳米粒子,并将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以达到体内长循环特性。研究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负载伊立替康的PLGA纳米粒子。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CPT-11载药量、包封率,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评价;将CPT-11纳米粒与红细胞在室温下反应30min,通过静电和疏水作用吸附到红细胞表面,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吸附纳米粒的红细胞数,MTT法检测其对SW480细胞的抑制率;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检测CPT-11纳米粒和CPT-11纳米粒-红细胞复合物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情况。研究结果:CPT-11纳米粒平均粒径299.7nm,载药量0.95%,包封率60.22%,120hCPT-11累积释药量达59.62%;随着CPT-11纳米粒与红细胞比值的增加,红细胞表面吸附的纳米粒也随之增加;CPT-11纳米粒对SW480细胞的抑制率高于CPT-11裸药,CPT-11纳米粒-红细胞复合物抑制率低于CPT-11纳米粒和CPT-11裸药,三组实验组均对SW480细胞有持续抗肿瘤作用;巨噬细胞对CPT-11纳米粒-红细胞复合物的吞噬作用低于CPT-11纳米粒。研究结论:1.本实验制备的CPT-11纳米粒吸附红细胞体系性质稳定,具有缓释功能。2.体外实验中,CPT-11纳米粒-红细胞复合物与CPT-11纳米粒均对SW480细胞有杀伤力,且杀伤力具有浓度依赖性,吸附在红细胞表面的纳米粒能够减少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从而延长了纳米粒的循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