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豆进口的急剧增加,使其成为中国粮食市场上备受关注的品种。随着大豆进口的增加,中国大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中国大豆市场变化的各方面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在研究中国大豆市场供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分析影响生产、进口和消费的主要因素,价格对供求的作用以及价格传导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产量、进口和国内消费是影响供求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库存变化和出口的作用很小。自然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影响大豆生产。耕地资源稀缺、政策长期偏向于高产粮食品种限制了大豆生产发展。2002年以来实施生产计划、税收减免和生产补贴等政策,客观上稳定了中国大豆生产;比较利益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显著,大豆比较利益较低而且波动较大,阻碍了生产者对大豆种植的选择。技术进步慢、技术效率低影响了大豆单产的提高。
竞争力弱、国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是导致大豆进口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国产大豆成本和价格高于进口大豆,但是国际市场价格受国外高额的补贴存在严重扭曲;国产大豆在含油率上低于进口大豆,在压榨方面劣势明显。中国贸易政策调整提高了进口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另外,美国对中国大豆市场具有显著的卖方垄断力,也是美国大豆相对于中国大豆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中国居民对肉蛋奶、植物油等食物消费的增长引致了大豆需求的增长。豆类及豆制品人均消费量低而且呈下降趋势,豆油和豆粕消费是拉动大豆消费的主要动力。
中国大豆市场价格对生产、国内消费需求利进口作用显著,但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中国大豆现货市场之间、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相关性较大,并且存在协整关系和误差校正机制;主产区和主销区大豆市场相互引导,但主销区市场起主导作用。现货和期货市场相互引导,但现货市场起主导作用。美国大豆现货市场之间、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和调整速度高于中国。国内外市场相关性较大,双方存在协整关系和误差校正机制;国际市场引导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起主导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是:增加财政在生产、科研和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和稳定大豆生产的比较利益;严格执行转基因条例、植物检疫制度等技术性措施、实施反倾销和反垄断措施,控制大豆进口规模;鼓励加工企业消费国产大豆,并提高居民对豆类及豆制品消费水平;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充分发挥价格对大豆市场的调节作用。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体现在:(1)研究角度。本文从供求及价格方面研究中国大豆市场变化规律,打破了现有农产品市场研究文献中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贸易等独立分析的固定模式。(2)研究内容。本文对大豆供求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价格对供求的作用,国内现货市场、期货与现货市场、国内外市场之间价格传导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的系统性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详实的数据和大量计量方法对中国大豆市场进行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要特色,符合当前经济学研究注重实证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在修正勒纳指数并用于分析中国大豆市场、采用方差分解模型分析大豆市场引导关系等方面具有方法应用上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