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工业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对我国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有工业企业是我国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并对解决我国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关键行业和支柱产业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占有很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它们影响着社会资源运用的水平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的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基于这样一种经济背景和现实需要,就有必要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在地区分布演变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现有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统计,从全国、四大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地区分布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和比较,并对影响国有工业企业分布的因素从理论层面上加以分析,最后从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四个角度,探究了中国国有工业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90%,之后数年保持在80%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在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单位开始调整生产规模,尤其自1997年后国有工业企业规模急剧缩减,企业单位数和就业人员大幅下降,国有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从四大区域层面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支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内多种所有制经济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在区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国有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中、西和东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有经济的带动,因此这三大区域国有企业比重远高于东部地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吸纳就业人员等方面,国有工业企业具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东北和西部地区。但由于这三大区域国有企业发展受制于区域的资源能源等条件,改制转型进程缓慢困难,使得国有工业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省级层面看,在20世纪80年代,各省份国有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纺织、机械工业等工业部门,并对各省份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此时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国有工业企业对地区工业的贡献相对较高,主要包括广东、北京、天津和山东等。随后,国有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提升,国有经济逐渐退出纺织、食品工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集中布局在包括能源、石化、冶金工业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工业门类。中、西和东北地区的省份,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山西等,国有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地区资源条件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发展重工业,区域国有经济比重提高,并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相较于东部地区的省份,中西和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工业部门对地区经济增长、税收和就业等的影响较为显著。一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产业布局,包括初始产业分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同时期国家的区域政策、地方的经济条件及市场化条件等因素的改变,会相应影响该地区国有企业的布局。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向,从而对地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其国有经济占比则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