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基因GDDR(Gastric Drastic Down-Related gene)由本研究组发现并成功将其从体外克隆,它能编码大小为18.3 k Da的蛋白。我们先前的研究工作显示GDDR在正常胃粘膜表层上皮小凹细胞表达丰度高。三叶草因子家族TFF是存在于胃粘膜中含量较为丰富的蛋白,由胃粘膜细胞合成并分泌。TFF1和TFF2是其家族的主要成员,他们可通过调节胃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增加细胞迁移,增加粘蛋白以及减少胃酸的分泌,调节上皮细胞增值、分化以及凋亡等多种方式来扮演着胃粘膜修复和保护的角色。相关研究显示,GDDR特异性结合TFF1和TFF2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特异表达并共同发挥着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我们据此推测GDDR也可能在胃粘膜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可能与TFF家族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将初步探索GDDR在急慢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目的:1.对GDDR基因敲除小鼠进行全方位鉴定。2.建立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探究GDDR在急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3.初步探讨GDDR在小鼠急性胃粘膜损伤中发挥作用所涉及的相关机制。4.建立小鼠慢性胃损伤模型,研究GDDR在慢性胃粘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从基因组DNA水平、m RNA转录再到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组织定位水平对GDDR基因敲除小鼠进行全方位鉴定。2.利用水浸法应激性小鼠胃溃疡来建立GDDR-/-和GDDR+/+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从胃组织大体标本、HE染色和电镜等不同层面观察两种小鼠胃粘膜损伤情况,利用血常规和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来分析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活性来初步探究GDDR在急性胃损伤中发挥的作用。3.通过实时定量PCR筛选小鼠急性胃粘膜损伤中涉及的相关炎症分子和胃粘膜防御相关分子,并用ELISA、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验证。利用western blot来初步探索其中涉及的信号通路。4.采用Hp感染小鼠胃粘膜来建立上述两种小鼠的慢性胃损伤模型,从胃组织大体标本和HE染色镜下观察胃粘膜损伤情况,初步探究GDDR在慢性胃损伤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GDDR-/-型小鼠从基因组DNA水平、m RNA转录到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组织定位水平检测发现无GDDR的表达,而对应的GDDR+/+小鼠组织中GDDR表达正常。2.GDDR+/+小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重于GDDR-/-型,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和胃组织的MPO活性均高于GDDR-/-组和对照组。3.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GDDR+/+小鼠胃组织趋化因子CXCL2和炎症分子IL-6的表达明显高于GDDR-/-组和同期对照组,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提示GDDR+/+急性胃损伤组小鼠的磷酸化STAT3的表达量明显强于GDDR-/-组。4.胃组织大体标本、HE染色结果初步表明:GDDR-/-小鼠慢性胃损伤程度重于GDDR+/+组和同期对照组。结论:1.GDDR基因敲除小鼠构建成功。2.新基因GDDR可能通过增加CXCL2和IL-6的表达,激活STAT3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小鼠急性应激性胃粘膜损伤。3.新基因GDDR可能减轻由HP感染引起的小鼠慢性胃粘膜损伤,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