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参与和就业问题是残疾人事业的关键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外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并且缺乏运用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资料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促进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经济状况、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为出发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残疾人劳动参与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尝试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讨论了残疾对劳动参与率产生的“四大效应”,即“劳动力丧失效应”、“残疾失业效应”、“就业促进效应”和“失业保障效应”等。分析了前两大效应对劳动参与率的负面影响,第三个效应对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第四个效应作用的不确定性启发了对残疾人失业保障的进一步思考。
其次,利用浙江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结合“四大效应”从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残疾类别等角度,系统分析了残疾人劳动参与、就业和失业等问题的现状与特征,发现残疾人的劳动参与和就业存在多重障碍,如总体“劳动力丧失效应”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社会整体、职业以服务性和操作性事物为主、50岁后极容易失业、农村出现青年“新失业群体”、残疾强化下的家庭分工拉大了男女残疾人劳动参与率差距等。
第三,运用效用函数推导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一般情形下残疾人劳动参与和就业的影响因素,除了验证年龄、婚姻等个体因素的显著影响外,也意外发现受教育程度、低保金和就业扶持措施对残疾人参与劳动和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果可以引发人们对残疾人教育与职业、失业保障和就业扶持等方面的深思。
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预防残疾和促进康复带动残疾人就业;通过消除受教育歧视改善残疾人职业结构:加强城一乡和城一镇在残疾人就业上的区域协作;加大残疾人的失业保障力度;对男女残疾人实行不同的福利提升计划;加强残疾人信息收集及统计工作,为人岗匹配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