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综合考虑塔河6-7区奥陶系碳酸岩盐油藏的开发地质现状和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等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对塔河6-7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本论文首先从单井储层类型划分以及地震数据约束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其次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井间连通性及连通模式分析,并对单井含水变化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该区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分布预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深化了缝洞型储集体分布的认识。根据测井及生产资料建立了塔河六七区单井未充填、机械充填、垮塌充填溶洞、溶蚀孔缝等储层类型划分测井响应标准,并对全区单井进行了储层类型标定,统计发现从上至下储集体发育程度变差,溶洞储集体主要发育在中下段,溶蚀缝广泛发育。2、塔河6-7区发育两个稳定的致密段层,按照单井致密段划分测井响应标准,对85口单井进行了致密段标定。结合地震属性体的约束得到了致密段厚度图,Z1厚度分布均匀,相对较连续,整体厚度相差不大,平均厚度为13.97m;Z2厚度分布连续性差,薄厚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偏薄,局部厚度较大,可达70m,平均厚度13.45m。3、塔河6-7区五类储层产能优劣顺序为:未充填洞储层、垮塌充填洞、溶蚀缝、机械充填洞、溶蚀孔。4、开展了对井间连通性以及连通模式的研究。研究发现6-7区整体连通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主要断层发育方向一致。总结归纳了3种基本的井间连通模式,实际井组的连通模式可以看成基本连通模式的组合,研究表明:“缝注洞采”、“低注高采”利于注水开发。5、建立了6-7区重点单元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在致密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井储层划分方案,结合生产开发特征,在多种地震属性体约束下建立了S67、S74、T615和T444单元储层及致密段三维分布模型。6、提出了新型生产动态曲线,累计产油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油井产油率大小;累计产水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油井含水率大小;油水累计差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了油井生产过程中油水产量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新型生产动态曲线将单井含水上升类型划分为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暴性水淹型。7、储层类型、致密段厚度分布、深大断裂及井组连通模式控制该区水淹状况。8、归纳总结了六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即:未动用、低幅残丘型、致密段隔挡型、盲端型、阁楼型以及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剩余油。9、明确了塔河六七区主要单元的剩余油整体分布状况。未钻遇缝洞体在C1段68个、C2段69个;低幅残丘型剩余油在C1段有25个;致密段隔挡剩余油C2段23个;盲端型剩余油在C1段7个、C2段3个;阁楼型剩余油在C1段20个;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剩余油在C1段15个、C2段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