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6-7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描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综合考虑塔河6-7区奥陶系碳酸岩盐油藏的开发地质现状和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等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对塔河6-7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本论文首先从单井储层类型划分以及地震数据约束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其次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井间连通性及连通模式分析,并对单井含水变化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该区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分布预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深化了缝洞型储集体分布的认识。根据测井及生产资料建立了塔河六七区单井未充填、机械充填、垮塌充填溶洞、溶蚀孔缝等储层类型划分测井响应标准,并对全区单井进行了储层类型标定,统计发现从上至下储集体发育程度变差,溶洞储集体主要发育在中下段,溶蚀缝广泛发育。2、塔河6-7区发育两个稳定的致密段层,按照单井致密段划分测井响应标准,对85口单井进行了致密段标定。结合地震属性体的约束得到了致密段厚度图,Z1厚度分布均匀,相对较连续,整体厚度相差不大,平均厚度为13.97m;Z2厚度分布连续性差,薄厚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偏薄,局部厚度较大,可达70m,平均厚度13.45m。3、塔河6-7区五类储层产能优劣顺序为:未充填洞储层、垮塌充填洞、溶蚀缝、机械充填洞、溶蚀孔。4、开展了对井间连通性以及连通模式的研究。研究发现6-7区整体连通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与主要断层发育方向一致。总结归纳了3种基本的井间连通模式,实际井组的连通模式可以看成基本连通模式的组合,研究表明:“缝注洞采”、“低注高采”利于注水开发。5、建立了6-7区重点单元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在致密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井储层划分方案,结合生产开发特征,在多种地震属性体约束下建立了S67、S74、T615和T444单元储层及致密段三维分布模型。6、提出了新型生产动态曲线,累计产油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油井产油率大小;累计产水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油井含水率大小;油水累计差量一累计产液量曲线斜率反映了油井生产过程中油水产量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新型生产动态曲线将单井含水上升类型划分为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暴性水淹型。7、储层类型、致密段厚度分布、深大断裂及井组连通模式控制该区水淹状况。8、归纳总结了六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即:未动用、低幅残丘型、致密段隔挡型、盲端型、阁楼型以及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剩余油。9、明确了塔河六七区主要单元的剩余油整体分布状况。未钻遇缝洞体在C1段68个、C2段69个;低幅残丘型剩余油在C1段有25个;致密段隔挡剩余油C2段23个;盲端型剩余油在C1段7个、C2段3个;阁楼型剩余油在C1段20个;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剩余油在C1段15个、C2段14个。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福建省漳浦县农村住户调查年报数据及12个镇24个村近百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对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结构的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的主要
开采原油的同时伴随有大量采出水 ,处理采出水很重要的环节是应用紧凑高效的除油设备。本文简单评述了其它的除油方法 ,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三种分离工艺上 :板式分离器、离心机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围绕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形成了"重构论"与"改良论"之争。持"重构论"的学者主张废除我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重建新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而持"
目的渣土车遗撒和风蚀扬尘是道路扬尘污染的突出问题,为推广密闭式顶盖提供技术依据,对渣土车遗撒量和风蚀扬尘率进行测试。方法利用自制遗撒测试装置测试有无密闭式顶盖的渣
目的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RA1组)及年龄、性别、病程相匹配的30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了4位新播音员康辉、郭志坚、海霞、李梓萌。时至今日,观众或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反应如何?新面孔是否真正改变了《新闻联播》、改变了《
板形是板带材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该项指标对生产超薄板和箔材(包括铜、铝等有色软金属)的质量尤为重要。板形检测装置是冷轧生产线上的重要设备,其工作效果对带钢表面质量有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通过水井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本文运用大量馆藏档案史料,研究20世纪50-80年代河北省农用水井建设的历史,探讨井灌对区域经济社会
基于投资、消费内部结构及其细分项目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视角,对四川省1978~2010年的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公共投资总体过度中
针对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级化妆品,从概念的由来与明确、技术原理、不同功能的作用机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以及化妆品中常用的几种可纳米化的成分进行阐述,最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