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选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当前,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土地利用的转型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改变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但由于我国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其扩张速度已远远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开发型、粗放型用地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开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潜力与效率,促进城乡统筹、经济稳健以及可持续发展。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湖南省将会成为承接我国人口、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基于此,本研究以湖南省122个县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199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人均GDP变化、二三产业GDP占比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4个表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判定其对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机制,最后,利用脉冲响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规律与耦合协调模式和机制,并从不同主体功能区域出发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模式及相应政策建议。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系统揭示了湖南省25年间土地利用转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从土地利用转型方面来看,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在时序的变化上经历了“缓慢-剧烈-缓慢”的倒“U”型的演化规律;从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来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的减少,并且主要向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地发生转变,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年均增长量分别达到67.92%和9.60%,说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提升,区域粮食生产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主要为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的扩张提供了主要来源。此外,也说明了人类经历从对高度依赖粮食生产向高度生活品质追求的转变;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来看,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主要发展目标影响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经济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与人口波动增长相应变化。此外,在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产值仍然持续上涨,说明人们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和技术力度,提升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品价值上对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基于双向视角初步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关系来看,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均呈现正向相关性,与城镇生活用地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而与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不明显且具有波动性,与农村生活用地除二三产业GDP占比不显著以外,与其它指标的影响均较为显著且多为负向影响。说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城镇生活用地数量增加以及空间扩张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关系;从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来看,通过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口城镇化变化率、GDP变化、工业总产值变化和粮食总量变化等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社会经济驱动力,说明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以及政策制度等因子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动力。(3)利用脉冲响应模型(PVAR)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响应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转型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也十分显著。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两个系统之间矛盾从强到弱的区域分别为农业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区。此外,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经济发展区、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表现显著的地类分别为城镇生活用地转型、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转型以及生态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方向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地的转型有显著影响,对城镇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转型具有波动性,其中工业生产用地“负-正-负”变化趋势与方创琳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成果中工业水平变化一致,在反馈上,生态用地转型对城市化水平变化冲击响应较为剧烈;经济水平的提升过快会促使农业生产用地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转变,在反馈上,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分别对经济水平的提升直到制约和促进的影响效应;工业化水平提升过快会促使土地利用转型压力增加,尤其对城镇生活用地转型速度的影响作用要高于其它地类,在反馈上,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转型分别对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起到制约和促进的影响效应。(4)从“省域-主体功能区-县域”三个层面系统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协调作用过程,并对耦合协调发展模式进行判别25年间,湖南省县域土地利用转型综合水平得分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先分散后集聚、空间异质性增强到同质性增强的转化,并通过长沙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等高值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得分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除2005-2010年有所改善以外,其它时期的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协同能力较差;对于子系统而言,土地利用转型水平的主要驱动力由以转型压力向转型响应与转型压力主要驱动的转变,而社会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土地利用转型与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式经历了从不协调到协调再到不协调的波动演变规律,并没有出现高度协调阶段,说明当前湖南省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结合土地利用转型速度的综合耦合协调模式,可看出土地利用转型速度持续提升,而城市化发展水平在2010-2015年之后有所放缓,导致在“十二五期间”的土地利用转型强度远远高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求,土地利用转型与城市化发展系统向不协调方向发展,急需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土地利用转型强度进行适度调控,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以适应相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受区域经济水平和发展目标的共同影响,不同区域需要制定不同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式:(1)经济发展区,主要以协调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增长速度为主;(2)农业主产区,主要以协调耕地利用功能提升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为主;(3)生态保护区,主要以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