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重视原文与原作者,认为译文必须与原文对等,原作者的意图必须得以忠实传达,由此译者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地位受到更多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热议话题并得到重视。本文将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框架,分析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英文翻译。《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史诗小说,也是关于居住在中俄边境地广人稀的山林中的驯鹿民族衰退的感人故事,而随处可见的民族文化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尽管对原著有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对其英译本的研究数量有限。因此,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民族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通过阐释译者的主体性三大要素——受动性、能动性和为我性在译文中如何得以体现,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民族文化的英译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引言和结论,该文章由三部分组成。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研究,尤其是对其英译本的研究。第二章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框架——译者主体性及其主要概念受动性、能动性和为我性。第三章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作者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民族文化的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细致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的影响来阐释译者的受动性,分析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采纳来说明译者的能动性,同时分析译者如何通过翻译促进鄂温克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英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从而使其为我性得以实现。最后是结论,概括全文。作者认为,在该小说民族文化英译时,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译者小说翻译的“为我性”,也就是传达鄂温克族的文化、文学和人生观并促进英美读者对其理解和接受,译者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在翻译文中的民族文化时,译者大体上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并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如音译、直译、直译加解释、回译等,以忠实于原文。但与此同时,译者也因受动性的影响,受限于出版社、中英文不同语言体系等外界条件。在译者与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得以成功出版,这与民族文化的成功英译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译者不仅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为中英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与此同时,还为少数民族文学的英译提供了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