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市场是中国最大的入境外国旅游市场,欧洲市场是中国第二大入境外国旅游市场。截止2012年,入境外国旅游市场规模已到达2719.15万人次,其中亚洲市场规模为1662.32万人次,占入境外国市场规模的61.1%,欧洲市场规模为593.78万人次,占入境外国市场规模的21.8%,两者市场份额总和高达80%以上。然而,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市场份额却长期不足20%,因此进一步拓展入境外国市场是中国发展入境旅游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亚洲市场作为中国的近程旅游市场,欧洲市场作为中国的远程旅游市场,所以从近程和远程市场对比视角,开展入境中国亚欧洲旅游流结构特征对比研究,对于拓展入境外国市场,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官方统计数据和第一手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对旅华亚洲与欧洲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客行为特征以及客源国结构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采用测度旅游流时间变化特征的相关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国入境亚、欧旅游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分析法,对旅华亚、欧洲旅游流在中国的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分别构建亚洲旅游流网络与欧洲旅游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两类旅游流网络中节点的个体位置特征、网络整体形态特征以及网络中的派系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论,分别针对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提出拓展对策及建议。主要结论为:(1)旅华亚洲市场与欧洲市场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存在显著差异。共性特征表现为双方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学历构成、组织方式、旅游信息获取途径等方面基本相似,显著差异表现在职业构成、来华次数、停留时间、旅游目的等方面。另外,亚洲各客源国的旅华市场占其本国出境旅游市场比例显著高于欧洲各客源国,亚洲是我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所在,但欧洲客源市场拓展潜力较大。(2)亚洲旅游流与欧旅游流时间变化特征的异同点表现在:两者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且均易受到国内外危机事件影响;两类旅游流均存在季节性,其中欧洲旅游流季节变动性相对较强,亚洲旅游流则较为均衡。从旅游流季节分布来看,亚洲旅游流的淡季出现在1月和2月,旺季出现在8月和10月;欧洲旅游流的淡季出现在2月,旺季出现在7月、8月和10月。(3)亚洲旅游流与欧洲旅游流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状态,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欧洲旅游流空间分布范围更广,且呈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态势,依托北京、西安、成都、桂林、上海、香港、广州七大旅游目的地城市形成了一个“主三角”和四个“次三角”的分布格局。而亚洲旅游流仅依托北京、上海、广州和桂林形成了“四点一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旅游流在长三角内部城市之间流动频繁。(4)亚洲旅游流与欧洲旅游流由北京、上海、广州入境后的首次转移情况趋于一致,但是欧洲旅游流在同一转移方向上到访的目的地城市数量更多、转移距离更远。北京入境的亚欧旅游流首次转移范围最广,转移距离以中长度为主,向各目的地城市的转移量不均衡;从上海和广州入境的亚欧旅游流首转均多以近程及中程转移为主,转移规模大的旅游流较少,向其他各城市转移量较为均衡。亚洲旅游流的高份额单向流动多产生在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对间,欧洲旅游流的高份额单向流动多产生在跨区域城市对间,双向流动均多产生在口岸城市(京沪穗港)同其他目的地形成的城市对中。(5)旅游流网络中的节点城市承担集聚旅游流、扩散旅游流和中转旅游流等不同角色职能,并且同一节点城市在不同旅游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亚洲和欧洲旅游流网络各自具有不同的节点位置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是导致亚、欧洲旅游流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6)旅华亚洲市场拓展对策:完善旅游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巩固华人市场,拓展非华人市场。(7)旅华欧洲市场拓展对策:锁定目标市场,开发专项市场;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航空可达性;加强目的地旅游形象营销,提升目的地城市国际知名度;增进同港旅游合作,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首次从近程和远程市场对比视角入手,对中国入境亚、欧旅游流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了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