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生脉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加味黄芪生脉六味地黄汤对气阴两虚型IgA肾病尿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血肌酐及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客观评价黄芪生脉六味地黄汤对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治疗作用,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IgA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单纯血尿或24h尿蛋白定量<1g者用雷公藤多甙lmg/(kg·d)+双嘧达莫治疗(方案1);1g≤24h尿蛋白定量<3g者用方案1加ARB口服(方案2);24h尿蛋白≥3g(大量蛋白尿者),予强的松lmg/(kg·d)(最大剂量<60mg/d)规律减药,病情反复者加环磷酰胺100mg/d,累积6-8g停药。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黄芪生脉六味地黄汤每日1剂,两组共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血肌酐及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水平及中医症状总积分的变化,做出疗效评价。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后都能改善主要中医症状及降低症状积分,试验组对主要中医症状的改善及症状积分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④两组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治疗后尿蛋白定性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⑥两组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组间、组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试验组能减少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血尿及蛋白尿情况,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延缓IgAN进展,稳定IgA肾病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服药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说明黄芪生脉六味地黄汤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有效的、安全的中药汤剂,为临床治疗本病扩大了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行耳穴贴压对其心理状态、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1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护理方案分成两组,将行常规护理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耳穴贴压6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心理状态、疼痛及生命体征对比。结果:观察组在两组SDS、SAS评分与生命体征指标(HR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如何教好这门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VB课程的教法从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
中药汤剂是中医药临床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一种剂型,其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科学的煎药方法,才能保证药物有效成份的充分获得,防止药效流失
目的探讨山西省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exon6基因、exon7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通过测序及序列比对的方法对56例PKU患儿和112例健康儿童的336个PAHexon6基因、e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图最佳的显示条件及测量方法。方法对直径20cm的PET校准模显像图用Rainbow伪彩色单屏显示后,SUVmin固定设置为0.00,按10%级差的最大标
通过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小梁的弯曲蠕变试验,研究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对沥青混凝土黏弹性力学模型参数及黏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的增大,纤维对沥青混凝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HCT)、PaO2、PaCO2、体外循环(CPB)时间与血浆神经元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4月在武警广东总队医
对比了脱Na处理工艺前后Na2O含量变化对MoSi2/Oxide系发热元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Na2O含量的高低对发热体材料常温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是对发热元件材料高
期刊
虽说为社会学科班出身,虽然阅读过几本著作,但自知仍然徘徊在社会学殿堂的前厅,对于社会学的历史仍然不敢言了然于胸。若从孔德1839年《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算起,西方社会学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