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衡》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著作,该书主要批判了人们对天神的迷信,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以及对圣人“神而先知”、“圣贤所言皆无非”的迷信。 这部书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能较准确反映东汉时期的语言状况。该书全文约22万字,其内容涉及到当时及历史上诸如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词汇量。同时,《论衡》作为中古前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所以,研究《论衡》词汇不但对汉语词汇的断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整个汉语史的建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语料价值。 鉴于以前研究汉语反义关系的文章多以“反义词”为切入点,而从“反义聚合”的角度研究专书词汇的文章寥寥无几,我们试着从这一角度研究《论衡》的反义关系。这比单纯地从反义词角度研究专书词汇,不但扩大了研究范围,而且更有助于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反义聚合”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还能够从中看出它与反义词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汉语的反义关系,从而丰富汉语的词汇理论。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了《论衡》“反义聚合”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利用“反义连文”、“反义对文”、“系联法”以及“参照法”从《论衡》的原始语料中搜集到所有的反义相成词、反义词及反义词组,即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建立《论衡》“反义聚合”的语料库。其次,我们单独讨论《论衡》中的反义相成词,将其分别与上古和现代汉语的相关用法进行历时比较,以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我们再将《论衡》中的反义词进行历时比较。最后,我们总结归纳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全文共分六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王充的生平、著述以及《论衡》的篇数、佚文、版本,并明确了本文所用的版本是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黄晖撰《<论衡>校释》和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刘盼遂著《<论衡>集解》;其次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最后,对于有关语料的取舍、“对义词”和“类义词”以及词和词组的划分等问题做了说明。 第一章综述《论衡》语言研究及反义聚合研究。我们主要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阐述了近20年的《论衡》语言研究状况。同时,结合以往学术界对反义聚合的理解,我们重新探讨了反义聚合的概念及性质,并指出,反义聚合是由语义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的语言单位形成的集合体,这些语言单位主要包括词素、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