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学术界还是各级政府都对这一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十四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八次加息,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然而当前,由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物价水平持续攀升、投资盲目扩张、资本市场泡沫化、银行信贷扩张压力趋大、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等现实问题愈演愈烈,这表明我国仍处于流动性过剩压力持续存在的局面下。学界和政策当局都对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的调控是否有效产生了疑问。因此,客观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效应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也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个研究背景下,本文首先从流动性过剩的一般分析入手,分别从内涵概念、衡量标准、形成原因、经济影响和治理方法层面来阐述,为接下来研究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效应打下基础。然后着重分析了2006-2007年以来为治理流动性过剩,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诸次调整及其调整后的市场反映的情况,力求用最新的数据显现出趋势和图表来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是否有效。由货币政策调整后的市场反映结果显示,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对市场没有较大的震动,回收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流动性。本文进一步采用计量方法,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治理流动性过剩进行实证检验,分别对上述货币政策工具的代理变量与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指标M2/GDP做相关性、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与M2/GDP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流动性的调控是否具有影响。汇总三次实证检验的结果发现,在目前流动性过于充足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实证的支持。由前面的现状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对抑制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效果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现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缺陷、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博弈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效果的,并提出了针对货币政策和其他调控方式的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我国货币当局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