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候变化的重建与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conli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雨雪分寸其时间分辨率高、空间覆盖范围广等优点被认为是重建高分辨率历史气候变化最可靠的资料之一。本文结合清代雨雪分寸记录和现代气象观测数据,重建了过去3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7个站点及区域平均的冬季雨雪、降水和温度变化,以及南昌冬半年的初终雪变化。统计分析了冬季气候的年~年代际变率、阶段性变化趋势、空间格局及周期性等特征。并将重建序列与太阳黑子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北大西洋涛动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气候驱动因子建立关联,进而探讨长江中下游冬季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⑴20世纪中叶以来的冬季降水主要由降雨构成,其比例达到70%,而18~19世纪冬季降水中的降雪比例较高,长江以北达到60%,长江以南达到40%以上。   ⑵冬季降水和降雨变化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现代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比18世纪多9天和68mm,降雨几数和降雨量比18世纪多10天和79mm;冬季降雪呈现倒U型变化,在19世纪达到最高水平,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减少,现代的降雪日数和降雪最比19世纪分别少3天和26mm;现代的降雪率比历史时期约低30%。区域差异上,随着纬度的降低冬季降水和降雨逐渐增加,降雪日数和降雪率逐渐减少,并且这种差异在现代更为明显。   ⑶过去300年的冬季温度呈现明显的年~年代际变率,年际振幅达8.7℃,年代际振幅达3.8℃;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1791~1910年相对寒冷,1911~2007年相对温暖,二者的冬季温度相差1.3℃,并且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是过去300年中冬季最温暖的时期。区域差异上,随着纬度的降低冬季温度逐渐降低,最北部与最南部地区的温度相差约5℃。   ⑷现代初终雪日明显晚于历史时期,现代的初雪日和终雪日多发生于1月份和2月份,而历史时期则多发生于12月份和次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现代和历史时期的降雪期长度基本相当。   ⑸太阳黑子数、PDO与长江中下游的冬季降水和温度变化关系密切,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太阳活动越剧烈,冬季降雨口数越多,降雪日数越少,冬季越温暖的对应关系;在世纪尺度上表现为PDO出现暖位相时,长江中下游的冬季较温暖。
其他文献
在很多语言中,知觉词都有一个表示抽象思维、情感的义项(本文称之为意觉引申义)。知觉词的这种意觉转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并且具体到每个知觉范畴,他们表现
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方法,以金属离子外层主量子数(n)、电荷(Z)、半径(r)、适配价轨道数因子(w)及价电子结构因子(S)等为参数,关联金属—EDTA配合物稳定常数。利用减法
基于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CMAP和GPCP降水资料、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SST)资料,本文研究了对流层厚度(TT)的气候态特征、5月份南海周边(80°E-140°E,10°S-20°N) TT的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作用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高校党建工作又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开展呢?这是一个急需破解的课题。  一、面向21世纪的高校党建工作,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对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等收集了我国历史重要风暴潮过程,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风暴潮的演变特征,并得出初步结论。  研究表明风暴高潮位形成具有
降水是大气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地形特征、海陆分布、太阳辐射以及大气环流等众多因素影响,降水性质复杂多变。降水事件是降水的载体,不同性质的降水事件对应着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北进程度及强度变化,都能引起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应的早涝分布变化。本文首先基于历史代用旱涝数据,探究历史时期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到百年尺度的变
介绍单机架可逆冷轧机自动化控制数学模型,包括轧制规程、轧制力模型、变形抗力等具体模型以及自适应系统的建立。提出一种新式的按轧制力分配规程的快速收敛算法,并且利用Br
近日,央视军事节目中心《军事报道》栏目《走基层·身边的故事》板块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其中,《图尔迪:烤馕中的兄弟情》、《他走了,留下那双依然明亮
本文着眼于北半球区域,利用ECMWF中心提供的1958-2001年共44年的臭氧柱总量和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通过使用年际演变分析、距平合成分析、EOF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研究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