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下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域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也日渐成熟。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脆弱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往往很难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灾后重建的相关研究多以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领域为主,而针对灾后重建下的传统聚落空间既有建成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独克宗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其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1·11”火灾后“统规自建”的背景下,探索灾后重建中传统聚落空间恢复的可行性。以期为独克宗古城开发保护提出建议和引导,同时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和灾后重建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对传统聚落空间保护、自组织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方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以明确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于本人多年生活在独克宗古城的亲身经历和多次不同年份的实地踏勘,系统总结独克宗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1·11”火灾前后对比以及统规自建模式的实施现状等;采用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收集原始住户对既有建成环境的综合评价数据;结合评价结果,对独克宗古城既有建成环境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独克宗古城既有建成环境优化策略原则和措施,并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实践经验。研究发现,自组织理论能有效解释独克宗古城历史演进和发展过程,同时,该理论可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和可持续开发的理论依据;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很好的适应于灾后重建既有环境评价中,“统规自建”模式在独克宗古城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独克宗古城既有环境优化应该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具体涵盖地域特征恢复、空间形态重塑、功能布局调整、安全保障实施和运营管理优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其他文献
近代史上,东北是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当时的规划建设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使东北城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窄间形态。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东北城市--沈阳、长
城市立交桥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作为与重要交通设施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司空见惯。但是对立交桥附属空间的关注却是近十年才开始的。特别是随着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小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空间不断向外扩展,城镇空间结构形态也在调整并不断适应。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规划
代表上海传统居住形式的石库门建筑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的历史文脉逐渐断裂,记忆场所日渐消亡。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张家花园是典型的传统石库门里弄建
本文以当代甘宁青地区清真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案例调研基础上与江浙沪地区清真寺设计研究成果作对比,目的在于指明甘宁青地区清真寺设计活动现状以及当前的基本设计问题,以期发
往常对于城市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且多偏向于感性的描述和评论,而对于校园与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即论文提到的门前区较少涉及。本文试图从理性的、
学位
城市蔓延最早出现于美国,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蔓延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诸多消极作用,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我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科技文化盛会,其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虽然这次世博会已经结束,但人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赖以生存的天然能源,也是健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于人类是在太阳光下长期进化而来的,人具有天然的向光性。建筑的天然采光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健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