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指符合证监会有关规定的股份制公司通过证券一级市场公开发行新股,进而实现其融资筹资目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众多公司IPO融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IPO抑价现象,即通过一级市场发行的公司股票在上市后的第一天,其股价远远高于公开募集发行的价格。在我国资本市场,参与新股的网下配售可谓无风险套利,历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从IPO过程中获得的超额收益均大大超过同一时期的沪深两市收益率。现阶段,我国学者对IPO抑价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存些许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上述研究,更好的解释我国股市存在的IPO抑价现象,同时鉴于我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性的国情,本文选择从金融发展和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视角对IPO抑价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理论方面,本文沿袭经典的有效市场假说,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IPO首日抑价的成因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释,IPO抑价是对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行的补偿,且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高,IPO的抑价程度也就越高。但是,传统理论忽略了金融体系内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同样会对一级市场的IPO产生影响。在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成本、交易成本、信贷配额等因素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外部融资约束,因此,该地区企业的IPO抑价可以看做是融资企业为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实证方面,本文首先以2006年6月19日到2011年12月29日期间974家企业IPO的数据为样本,在控制行业属性、企业属性以及年份因素后,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然后,运用乘数估值法在剔除二级市场的影响后得到291家可比公司的样本,并再次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滞后地区的企业为了向借款人发出积极的信号,确实会刻意压低新股的发行价格,这使得IPO抑价得到提高。另外,与企业个体特征相关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与IPO抑价负相关;市场情绪则与IPO抑价正相关;承销商商誉与IPO抑价的关系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