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不同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高温已经成为限制水稻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历史数据的模型分析或是在人工气候箱等控制条件下进行,而在大田条件下,有关昼夜不同增温模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形成的差异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试验以高温敏感性不同的4个品种黄华占、汕优63、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为材料,利用自主建立的农田开放式增温装置,系统研究白天、夜间和全天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和稻米品质等的影响,比较高温抗(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昼夜不同增温模式的响应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农田开放式增温装置平均增温约为0.79-2.84℃,中后期增温幅度比前期高。水稻齐穗前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的平均增温幅度分别为0.79℃和1.51-1.97℃,齐穗后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的平均增温幅度分别为1.56-2.23℃和2.20-2.84℃,增温条件下,黄华占抽穗开花期的白天平均温度为32-33℃,黄华占的主要灌浆期,即两优培九、扬两优6和汕优63在抽穗开花和灌浆结实前20天的白天平均温度在30℃左右。2.不同增温处理显著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全天增温显著降低了水稻株高,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也有使株高降低的趋势。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分别明显提高了齐穗期两优培九和扬两优6号的叶面积指数;全天增温有使汕优63的叶面积指数增加的趋势。除扬两优6号外,其它品种全天增温和白天增温条件下稻穗长度显著增加;夜间增温对稻穗长度的影响随品种而异。与对照相比,白天增温使黄华占和汕优63灌浆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度加快,而全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则无明显影响。3.增温处理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全天增温处理下产量降幅最大。全天增温、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处理下(黄华占、汕优63和两优培九)产量的平均降幅分别为26.0%、7.3%和7.0%。全天增温导致的产量降幅最大的为两优培九,降幅为35.0%;降幅最小的为汕优63,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所有供试品种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对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全天增温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粒重和结实率的降低,另外全天增温处理下黄华占和扬两优6号每穗颖花数也显著降低。结实率降低的原因与花粉可育率、柱头落粒数的减少密切相关;粒重的降低主要与粒长、粒宽的减小有关;全天增温处理下黄华占和扬两优6号每穗颖花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增温导致二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减少所致。4.高温抗(耐)性不同的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对不同增温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两优培九对全天增温最敏感;对白天增温与生育期有关,齐穗期以前的白天增温促进两优培九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齐穗以后干物质转运量和转移率显著降低;对夜间增温较不敏感。扬两优6号对全天增温最敏感;对白天增温较敏感;对夜间增温的抗性则较强,夜间增温对扬两优6号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齐穗后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黄华占和汕优63对全天增温较敏感,全天增温使黄华占和汕优63的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对白天增温的抗性较强,白天增温对黄华占和汕优63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转运物质贡献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对夜间增温的抗性较弱。5.不同增温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全天增温和白天增温显著降低了稻谷糙米率,全天增温和夜间增温显著提高了汕优63的整精米率;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显著提高了汕优63的胶稠度;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显著提高了黄华占和两优培九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增温对稻米的垩白性状,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的影响均不显著。
其他文献
以新疆优质陆地棉品种9-1696(纤维长度:33.70mm,比强度:35.30cN·tex~(-1))为母本,以新疆南疆地区主栽陆地棉品种中35(纤维长度:30.60 mm,比强度:28.60cN·tex~(-1))为父本,配置单交组合及其衍生世代。利用该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世代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表型数据及经双亲筛选具有多态性的12对SSR引物在F_2群体(180
本研究以筛选出的5个IRAP和17个ISSR多态性引物,分别对供试的28个不同类型的烟草品种基因组DNA进行遗传分析,根据供试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距离,进行分子聚类分析,选用其中的6个品种作为杂交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15个F_1组合,对其产量、品质等14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进而估算亲本基因组DNA的遗传距离与F_1杂种优势及配合力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利用亲本分子遗传距离预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