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当利率降低为零或接近为零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购买中长期国债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提高货币供应,人为的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量化宽松”主要包含两个意思,“量化”指的是创造指定或预期的货币供应量,“宽松”则指的是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率先使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已经有日本、美国、欧盟等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经济的恢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元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所以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传导机制以及退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的基础上,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为中心,首先研究其实施的必然性,在美国国内因受到国债总额限制和暂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约束,实施量化宽松就具备了内在必然性;在国际上通过对欧盟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博弈研究,美国实施量化宽松在特定条件下是其占优策略,具有外在必然性。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传导机制,在国内主要通过零利率或低利率承诺传导效应、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效应、资产组合变动效应等方式来影响经济活动;在国际上与传统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类似,主要通过收入、利率、汇率机制进行传导。再次从M2存量变化、利率水平、总需求、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率等方面研究了其在国内的实施效果。第四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探讨了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步骤和方式,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条件设定为失业率的下降以及通胀率的上升,退出策略依次按照削减债券资产的购买、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水平、逐步出售资产等步骤进行。最后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美国实施及退出量化宽松对中国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疏通国内资金传导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自贸区改革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