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就是利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所导致的冠脉血流短暂一过性阻断,模拟心肌急性缺血发作,用以收集心肌缺血超急性期标准导联心电监测各心电参数的动态变化。从而探讨总结出可用于指示心肌急性缺血的电生理指标。同时通过该研究验证这些电生理指标是否关联于心肌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故研究推断其可于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在冠脉远端血运短暂阻断后评价是否存在存活心肌。 方法:入组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而需介入治疗的患者共54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发作体表心电图动态变化、超声心动图运动减弱、心肌电压标测等手段判断患者引发心肌缺血的罪犯血管。介入术中常规检测体表标准导联心电监测,于球囊扩张前截取标准导联心电监测片段,收集包括心肌复极化各项参数、心肌去极化各项参数、心脏基础节律指标等心电指标。然后于球囊扩张后1-5min内标准导联心电监测变化最明显时,再次截取标准导联心电监测片段,然后再次收集上述相同心电指标。从而分析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体表标准导联心电监测的各项心电参数的变化。 结果: 1.复极化心电指标:球囊扩张前后QT间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扩张前后Tp-Te间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扩张前后QTc间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扩张前后JTc间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冠状动脉介入干预后QTc间期的改变:QTc间期延长组多发生于左冠脉干预即心肌前壁及侧壁缺血性损伤(P<0.05),而QTc间期缩短组及无明显改变组中干预冠脉无明显倾向性( P>0.05)。 3.心律失常的发生:球囊扩张前后室性期前收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房室传导阻滞的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发生心肌急性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心律失常发生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而两组患者球囊扩张后Tp-Te间期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复合心电指标: QTc/RR于球囊扩张前后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JTc/RR于球囊扩张前后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在球囊扩张模拟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相较于非复极化电生理指标而言,复极化电生理指标具有更明显改变,这表示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仅仅发生复极化功能不同程度异常而去极化功能尚且正常。本研究发现心肌急性缺血性损伤的短暂过程中以QTc间期、Tp-Te间期以及多种复合电生理指标反映心肌复极化异常较佳。其中我们认为QTc间期是一种简单且无创的反映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有效电生理指标,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复合心电指标如QTc/RR及JTc/RR在本研究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价值。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仍应积极关注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心电指标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心电图诊断体系,尽可能的提早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诊断,以便尽早的启动临床干预治疗,挽救更多的生命以及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