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媒体构筑的媒介平台,将受众的生活现场严密地包裹起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将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传输给受众,利用“符号化”了的各种媒介信息构成的“景观”,深刻地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本研究旨在于通过对全媒体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的全面研究,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针对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发掘和利用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最大价值。研究要点如下:首先,全媒体作为“帮凶”,催化了的受众审美心理中的消费主义情结。全媒体的传播对于受众的审美心理影响,除了其在技术方面的明显优势外,也迎合了消费社会受众的“速食化”、“快餐化”心理。全媒体的出现提供给了大众自由、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消解了传统精英主义的审美观。消费主义的盛行,更加将受众的“拜物情结”渲染到了极致,并由此产生了影响广大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他律性欲望主义”。物质的功能化正在媒介的催化下显露出“符号化”的倾向。受众在全媒体的影响下被迫的、“他律性”地执迷于对物品象征意义的占有和享受中,通过鲍德里亚所言的“意义的完备”观念去进行物质欲望的相互攀比。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要特征。由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审美泛化”、“世俗化”等观点被悉数提及,它们都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心理,是全媒体强大辐射力的衍生品。与此同时,“审美乌托邦”再一次成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议题。“电子乌托邦”被直接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理想化社会的当代现实途径。它将信息主体传输的多向化与受众价值观的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试图通过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与“自由化”实现人人平等、制度合理的理想社会。然而,却忽视了媒介的“把关人”作用。全媒体的传播依然受到部分权威阶层控制,话语权并未被完全释放给全部受众。“审美乌托邦”的付诸实践任重而道远。其次,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审美心理通过媒介传播的丰富内容表征出来。其中最明显的要数审美“崇高性”的消解:从传统注重“永恒性”的美学特征转向为当下注重受众感官刺激的“瞬时性”审美。这种审美意义上的变革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现:受众对选秀节目、“门事件”等元素的“围观”将受众“民粹主义”式的审美有效地带动起来;与此同时,受众通过全媒体提供的强大信息交互平台,在进行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种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审美倾向,如网络聊天人际互动的“共时性”与主体现场的“缺位”造成的受众的亦幻亦真的心理体验,又如BBS论坛中受众私人话语与公共诉求的刻意混淆以造成个人权利的彰显,再如SNS社群网络用户“脱下面具”的实名“狂欢”,以及使用“人肉搜索”过程中窥探欲望的宣泄;此外,由“奢侈品”到“毒瘾”的网络游戏也使得受众的审美心理得以剧烈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作为一个生产“虚拟仿象”的机器,提供给人们的不只是功用层面的各种讯息,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提供给了受众一种“景观社会”,在其中“景观”与“消费”共同构成受众媒介生活的主要元素。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受众对虚拟仿像默认和沉迷,甘愿深陷与此享受其中的乐趣;受众的欲望无限膨胀,审美主客体的可转换性将这种原本单纯的物质需求蜕变为一种“伪欲望”——受众自身认为消费周围一切事物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被周围的客体事物消费,主客体相互博弈过程中构成了一种“被迫的消费”;受众生活场景中的审美景观被全媒体“碎片化”,时而割裂,时而重组。第三,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经历了种种媒介景观的“洗礼”,其审美心理特征的最大特点表现为一种“多向度的狂欢”,其中包括几个层面:从“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媒介审美心理嬗变,将受众的审美习惯彻底转变;而媒介亚文化中最普遍的“荒诞感”对精英阶层“光晕”的消解,则体现了受众对媒介权威的祛魅与反抗心理;同时,媒介内容的体现方式从“只读”文本到“可写”的超文本,将受众的话语权进一步解放;从受众欲望的释放角度而言,作为快感美学的一部分,则是从“压抑”趋于“纵欲”;受众话语权的解放和受众舆论的角色嬗变,也使得非主流的“狂欢”与主流的“沉默”互为因果,此消彼长;受众在被长期“异化”后开始崇尚具有“震惊”意味的审美现代性体验;此外,注意力经济的迅速崛起催生了“审丑”等媒介审美的另类景观,从艺术的角度看,“审丑”它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新奇与刺激,它所映射出的“痛感”也带有古典“悲剧性”的升华,令受众体验更深层次的震撼。最后,即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媒体视野下受众审美心理问题现实意义的理论思考。现实意义包括三个维度:受众在“功利性”的物质满足后开始寻求“超功利性”的审美精神满足,在此前提下,全媒体通过对受众感性体验的重视来表达其对“受众本位”的认同,并且通过“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来完成对审美超越的当代诠释。结合上述审美现实,针对全媒体下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辨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建议——“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传播“低龄化”对传统审美观的颠覆,来达到当代审美的传承;利用受众“私人化”、“个性化”的审美倾向,强化主流话语的分众传播,提高正面传播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传播亚文化中的“娱乐化”、“荒诞化”特点,消解主流话语的严肃性,使“正能量”得以顺利传播。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全媒体造就了话语权的“民主性”,有助于及时释放受众舆论的负面情绪,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本文创新点在于将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心理学和传播学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跨学科全媒体审美研究的理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