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MRI及动态增强、DW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zha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在宫颈癌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  病例组:收集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盆腔MRI检查的宫颈癌患者88例。其中,30例均于1周内行手术全子宫切除病理检查;鳞癌84例,腺癌4例;鳞癌病理分级Ⅰ级16例、Ⅱ级46例、Ⅲ级22例。患者年龄27~71岁,平均(50.2±9.3)岁。  正常对照组:选取10名非月经期或绝经期健康女性行盆腔MRI检查,年龄28~64岁,平均(47.6±12.8)岁。  2.MRI检查及图像后处理  采用Siemens Magnetom Verio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及Siemens  3.0T MRI工作站Mean Cure软件。扫描序列为盆腔常规扫描:T1WI、T2WI;子宫高分辨扫描序列:横断位、矢状位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D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序列(b=1000s/mm2)、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图像进行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测量ADC值。  3.研究项目  3.1 3.0T MRI高分辨率成像联合动态增强、DWI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效能,以手术病理分期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ⅠB、ⅡA、ⅡB期的灵敏度、特异度;  3.2 分析宫颈癌的MRI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达峰时间);  3.3 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ADC值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DC值对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诊断阈值;  3.4 比较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ADC值差异;分析宫颈鳞癌ADC值与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1)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DWI预测宫颈癌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进行评价;  (2)计算宫颈癌TIC的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达峰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3)首先对整体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经证实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后,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ADC值及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评价判断标准的价值;  (4)对整体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经证实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后且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ADC值;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肿瘤病理级别与宫颈癌ADC值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显著性水准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形态学表现  30例宫颈癌中,Ⅰa期1例,Ⅰ b期19例,Ⅱa期6例,Ⅱb期4例,病理示1例浸润基膜下未超过5mm,19例浸润宫颈浅肌层,10例浸润深肌层但无宫旁侵犯。上述病例均未见癌肿侵及阴道。MRI对宫颈癌Ⅰa期病灶未检出。  宫颈癌肿瘤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及T2WI压脂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在b值为1000s/mm2的DWI图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信号肿块,与周围低信号背景对比明显,ADC图以低信号肿块为主。宫颈癌的MRI高分辨率成像结合动态增强、DWI对早期宫颈癌的分期(Ⅰb、Ⅱa、Ⅱb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Ⅰb期94.7%、100%;Ⅱ a期66.7%、95.8%;Ⅱb期100%、92.3%。  2.血流动力学特征  宫颈癌病灶中Ⅰ型TIC为60.0%(18/30)、Ⅱ型TIC为20.0%(6/30)、Ⅲ型TIC为6.7%(2/30)、Ⅵ型TIC为13.3%(4/30),病灶平均早期强化率为154.76±38.22%,平均强化峰值307.62±65.32,平均达峰时间(2.07±0.12)min。  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对比剂注入后Ⅰ型TIC为10%(1/10),Ⅱ型TIC为10%(1/10),Ⅲ型TIC为40%(4/10),Ⅳ型TIC为40%(4/10)。病灶平均早期强化率为198.50±29.84%,平均强化峰值308.31±44.55,平均达峰时间(2.11±0.17) min。  分别行宫颈癌灶及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间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达峰时间两样本T检验,分别为t=-3.291、-0.031、-0.778,P=0.002、0.976、0.441,由此可见宫颈癌与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早期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功能学特征  宫颈癌的平均ADC值为(0.843±0.151)×10-3mm2/s,正常宫颈平均ADC值为(1.445±0.069)×10-3mm2/s,宫颈癌ADC值低于正常宫颈ADC值,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418,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对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的诊断效能,所得ROC曲线下面积AUG值为0.995,说明ADC值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95%可信区间为(0.000~1.000)×10-3mm2/s。选取最佳ADC阈值为1.283×10-3mm2/s时,所得Youden指数最大,且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100%、98.9%。  宫颈鳞癌平均ADC值{(0.835±0.149)×10-3mm2/s}低于宫颈腺癌平均ADC值{(0.999±0.083)×10-3mm2/s},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33)。应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对区分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诊断效能,所得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8,说明ADC值对鉴别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95%可信区间为(0.842~0.973)×10-3mm2/s。选取最佳ADC阈值为0.943×10-3mm2/s时,所得Youden指数最大,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6.9%。  随着宫颈鳞癌病理级别(Ⅰ级→Ⅲ级)升高,其恶性程度增加,肿瘤的ADC值逐渐降低,Ⅰ、Ⅱ、Ⅲ级宫颈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1.059±0.155)×10-3mm2/s、(0.847±0.043)×10-3mm2、(0.680±0.084)×10-3mm2/s。单因素方差分析F=91.932,P=0.000; Turkey检验Ⅰ级、Ⅱ级、Ⅲ级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双侧检验),得出ADC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r=-0.832,P=0.000)。  结论:  1.宫颈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早期肿瘤强化,与正常组织间能产生良好的信号对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随时间延迟强化更明显,延迟扫描造影剂退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小病灶、指导分期。  2.宫颈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切实可行,有利于突出显示宫颈肿瘤并能够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3.宫颈癌与正常宫颈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ADC值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DWI检查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并可能预示其病理类型;  4.宫颈癌ADC值与其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832),Ⅰ级(高分化)、Ⅱ级(中分化)和Ⅲ级(低分化)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059±0.155)×10-3mm2/s、(0.847±0.043)×10-3mm2、(0.680±0.084)×10-3mm2/s,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问的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宫颈癌ADC值可用于评估其病理级别。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Holmium:YAG Laser Lithotripsy,HL)与气压弹道碎石术(Pneumatic Lithotripsy,P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91例应用输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