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我国棉花的重要害虫,自1997年Bt-Cry1Ac转基因棉花在我国商业化种植以来,有效控制了它的发生和为害。监测棉铃虫种群对Bt棉花抗性发展动态,是保障Bt棉花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采用诊断剂量法与DNA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于2009-2010年系统监测分析了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山东省夏津县和河北省安次县的棉铃虫种群对Bt棉花抗性演化动态,以及对Cry1Ac和Vip3Aa两种蛋白耐性的遗传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9-2010年在山东夏津县和河北安次县分别测定了1143和1122对棉铃虫单雌家系,山东省夏津县2009年和2010年种群对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0046和0;河北省安次县,两年期间均未检测到抗性家系。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在夏津和安次地区均处于较低水平(<0.0001)。2根据已报道的室内抗性棉铃虫APN突变位点,设计了特异引物,利用DNA分子检测技术来筛选田间棉铃虫的抗性基因。于2009-2010年我们共检测了1799个家系的幼虫,并没有检测到相关的突变基因。3在Bt棉种植相对密集的山东省夏津县,每年分别从小麦、Bt棉、玉米上采集棉铃虫1-3代幼虫建立单对家系,并对其F1代进行生物测定。2008-2010年期间,分别测定了258,56,184和160个源于小麦(第1代),Bt棉(第2代),Bt棉(第3代),玉米(第3代)的单对家系。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棉铃虫F1代的相对平均发育级别(RADR)均存在显著差异。在Bt棉上生长发育的第2代和第3代棉铃虫与小麦上生长的第1代和玉米上生长发育的第3代棉铃虫相比,对Bt毒素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而且,2008-2009年三种作物棉铃虫的RADR均有所升高,但是2009-2010年棉铃虫的RADR并没有进一步升高。结果表明,夏津县小面积种植的玉米作为天然庇护所,对保持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2009年,在山东省夏津县和河北省安次县分别有80个和93个家系同时进行了Cry1Ac和Vip3Aa生物测定,并计算了幼虫体重抑制率。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和Vip3Aa两种毒素的耐性没有明显的遗传相关性。本研究表明,虽然Bt-Cry1Ac棉花在我国北方已种植了10余年,但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Bt棉花以外的其他寄主作物组成的天然庇护所对延缓抗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田间棉铃虫种群对Cry1Ac和Vip3Aa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转Vip3A基因抗虫棉可用于我国棉铃虫对Cry1Ac棉花的抗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