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改革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xi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生存能力。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陕北一些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课在开设过程中,存在课时不足、课堂组织松散、学生认知态度偏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避免低效课堂现象,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探索高效课堂的改革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课效率,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笔者所任职的陕西省榆林市某中学的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开展的“337”任务驱动高效课堂改革模式,对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导学案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探索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导学案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第二章是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明确了高效课堂、导学案的概念,以及该研究所依据的学习理论;第三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第四章详细论述导学案设计的原则、要素、课堂应用的环节,并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第五章是导学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导学案的应用效果;第六章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总结出导学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能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余热回收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被各国学者广泛研究。有机朗肯
植物糖代谢能将核酸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次生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植物体的代谢中心,其复杂的代谢过程贯穿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马铃薯糖代谢相关酶及其编码基因在淀粉-蔗糖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液泡转化酶(VINV)不仅与糖的代谢和转运有关,还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VINV酶产生必要的蔗糖浓度梯度,有利于韧皮部的装载和卸载,其将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大大提高了细胞的渗透压,
近年来,超薄、大面积自发光平板显示产业备受关注,这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研发具有非常诱人的商业意义。而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开发,在电致发光器件(OL
农业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就成了基教学过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高职教学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作为作物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该专业人才培养这一主要教学目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季节性、专业和技能性要求特别高。因此,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其重要。作物专业开农业机械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作物专业学生农田耕作技术操作应用能力,对形成作物专业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