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双语作家之一。纳博科夫的创作与其他任何文学经典一样,从符号学的视域来看,无论是出于哪一种角度的解读,都无法穷尽其全部的意义。符号学助力文学研究,改变了以往对文学文本或创作进行主题思想归纳和艺术特色提炼的研究方式,把文学文本视为可被无限阐释的艺术空间,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任务就是不断发掘文本的可阐释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驱散了对于文学文本阐释的“遮蔽”,拓展了作为典型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学文本的解读。著名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同纳博科夫一样,在文本分析、艺术感知和审美感受等方面精耕细作,用力甚勤。巴赫金以对话性和狂欢化思维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以开放的、对话的、具备广博历史文化视野的批评角度和研究策略,对整个符号学、当代文学评论以及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文学经典的阐释,尤其是为像纳博科夫这样的跨文化双语作家的创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本论文旨在以纳博科夫的《防守》、《劳拉的原型》、《斩首之邀》、《文学讲稿》等文本为研究对象,借由巴赫金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核心和研究方法,以期揭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广泛而深刻的主体间性、对话性和狂欢化特征。纳博科夫的小说文本不仅包含了主人公自身的两种声音相互争辩的双声语,而且主人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同时,追求“审美狂喜”的纳博科夫在文本中利用各种狂欢化的文学表现手段,展现出两重性的狂欢化思维与世界感受,构建起一种开放的、对话的、多维的审美空间:作家创作文本时体会到强烈的审美愉悦,读者在接受文本时也感受到巨大的审美震颤,这种多边的审美感受和交流共同构成了一种感官层面和理性层面的“美学幸福”。本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论文的导言部分,综合概括巴赫金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与纳博科夫的创作文本及文艺思想之间在对话性与狂欢化思维等方面的相互呼应,从而点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术界不同视域下的纳博科夫研究所呈现出的“多元共存”的发展态势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第二章旨在明确符号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价值以及纳博科夫研究的文化符号学阐释现状。与此同时,对巴赫金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发展流变进行简要梳理,找出贯穿始终的理论核心,即主体间性、对话思想及狂欢化思维;第三章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分析《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进而阐释巴赫金审美主体间动态而多元的对话模式;第四章从对话性角度分析《劳拉的原型》文本内部和文本外围的主人公、作者、读者之间开放的对话空间;第五章从狂欢化思维角度分析《斩首之邀》的两重性特征,进而探析纳博科夫打破庸俗世界的意识追求、狂欢化的诗学品格和对彼岸世界的精神向往;第六章阐述纳博科夫贯穿文本创作的文艺思想在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等方面与巴赫金文化符号学理论的相互契合;论文的结语部分回顾纳博科夫与巴赫金这两位智者之间的语言对话和意识交锋,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综上所述,本论文用巴赫金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纳博科夫创作研究,对纳博科夫和巴赫金的道德期盼、审美立场和艺术诉求进行参照和对比,揭示他们在艺术主张、审美策略方面的共通点,挖掘他们在形而上追求层面的相似之处。将巴赫金的理论建构与纳博科夫的文艺实践相结合,既可以加深对于巴赫金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全面理解,又能够拓展对于纳博科夫创作文本及文艺观念的多元阐释,努力为我国的文学批评方法,探索一条值得借鉴的文学经典的文化符号学阐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