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传统的翻译测试主要采用综合测试法,一般只进行单纯的句子和段落翻译测试。这种过于简单的测试方式,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过窄,测试内容难以涉及到所需检测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传统测试法不利于有效地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徐莉娜(1998:29)指出,这种单一的试题很大程度上无法系统、具体的检测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巧运用的能力,也无法与相应的教学阶段相结合。再者,由于测试的评分标准过于笼统,不够具体,评分者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喜好往往影响评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这种方式的测试结果很难反映学生真正的翻译能力。另外,人们经常混淆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的概念。当前的翻译测试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测试应试者是否达到专业译员所具备的水平,而这与翻译教学中所要测试的翻译能力有很大不同。Pym(2002)认为,译者能力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翻译能力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翻译练习所习得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可以在学习和训练中获得提升。如果不将翻译能力从译者能力中区分出来,那么,很多学者根据译者能力所描述出来的能力结构的内容将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增加。Pym提出,要最大限度地简化翻译能力结构,并且建议构建一种只关于翻译本身的,具体的翻译能力结构。翻译能力在翻译测试中可以被分解成多项次能力,对此本文专门从分项式测试的角度提出多题型的翻译测试。同时考查将这种基于分项式测试的多题型翻译测试用于测试翻译能力的可行性,并且探讨如何进行多题型翻译测试以及评析这种测试的优势。此外,为了降低翻译测试的主观性,本文对测试的评分,尤其是主观试题的评分给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共邀请到110名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三的学生参与此项研究,并先后对他们进行了两次测试。第一阶段,他们要完成传统的篇章翻译测试,测试包括两篇文章,一篇中文,一篇英文,要求他们在60分钟内将源语言文本译入到目的语。第二阶段,在两周以后进行第二次测试,选取与第一次一样的两篇文章,但是采用多题型的方法进行测试。这个研究表明,两次测试的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用多题型翻译测试来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可行、有效的。与此同时,为了体现本研究的客观性,文中呈现了关于多题型翻译测试的设计以及评分过程,试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以此来降低测试的主观性。另外,本研究还遵循了八项出题原则来确保试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多题型翻译测试可以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因此,在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时体现出更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