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与佛教、禅宗有关的心理治疗研究历史归类整理,再结合欧美当前的研究情形,并参考宗教学研究的状况,以前瞻二十一世纪的禅学心理治疗研究。毫无疑问,不论是禅学,还是心理学领域,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框架,把两个理论框架套起来进行拼接是可能的,但贴合得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容易。故本文只好割爱不谈貌似完整的框架式理论,以经典心理治疗为参照,取求同存异的比较方法,探讨禅学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视角,同时引出多位禅学心理学家共有的主题,形成铺垫性的主题结构。
引言首先阐明西方人现阶段对佛教和禅宗的理解和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心理学的工具性的定位;简单地追溯了二十世纪尤其是近五十年以来西方禅学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背景;其次概述了禅学心理治疗,初步界定了西方禅学心理治疗的基本内容;划分了禅学心理治疗的三个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上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把禅学心理治疗和西方经典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比,显示出禅学心理治疗的独特生命力,同时也为后面引出了合理的主题。从禅学和心理学彼此的差异着眼,探讨西方禅学心理治疗独有的基本理论视角,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但把东西方治疗的思想进行对比求同,而且从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指出禅学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视角是身体和意识的合一,是灵性和觉性的合一,是现生与死亡的合一。接着在禅学心理治疗和经典心理治疗的共性上引出禅学心理治疗的主题,包括色空与意识、无我与自我、正念与情绪的治疗、体验和意义的表达、缘起、慈悲与大爱、慧心治疗、“十牛图”、无常、仪规、普渡众生十一个主题,并提到了“正念”、“内观疗法”两种具体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整个行文过程中主要观点都取之于在西方禅学治疗历史上或当今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最后是结语。指出禅学心理治疗最大的价值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来看心理学,在于对现象学个人体验的珍视。禅学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两者并非是同一平台上的延伸,前者是一元论的、动态的、非决定论的,后者是二元论的、静态的、决定论的。归纳了由禅学心理治疗的诸多主题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对将来禅学心理治疗的发展特征和可能方向做出了预测,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越来越依靠经验的整合来发展禅学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内求”的根本方向和参与者的视角不会变,会变的是目前的工具性地位;并将继续挑战西方的二元论传统及其导致的问题;禅学心理治疗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能够兼容并蓄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焦点将集中在深化治疗的效果上,适应社会节奏的简明有效理论会推广开来;现代化引起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呼唤跨领域的合作,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的挑战,更具有创新意义的心理治疗有可能首先在中国获得突破。不能忽视短期不为主流心理学接受的危机,长期的交融并进而与主流的心理学合流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