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常常造成病人的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化疗是目前治疗骨肿瘤必不可少的步骤,化疗的主要作用在于剂量强度效应,即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将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呈直线关系。但是,化疗也常带来短效和长效的毒副作用,由于严重的毒副作用,有时不得不停止用药,致使生存率长期徘徊不前。因此,研制骨靶向药物,特别是能特异性地将药物转运至骨肿瘤组织,从而减小其在非骨组织的分布和结合的载体分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大黄酸与骨组织中羟基磷灰石结合的特异性,同时鉴于大黄酸的抗肿瘤性及其能协同甲氨蝶呤作用等性能,将大黄酸偶联于壳聚糖,制备出了包埋有抗骨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的纳米粒,体外实验显示出了较好的骨肿瘤组织靶向性。 本文首先考察了大黄酸在骨组织液模拟液中的亲骨性。通过单因素考察,实验表明:在亲和时间60min,pH为6.8及大黄酸的浓度为7.62mg/ml时,亲和量为7.48±0.03μmol/g(n=3)。大黄酸呈现良好的骨亲和性,说明大黄酸具备作为骨靶向靶头的条件。 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利用大黄酸活性酯与壳聚糖酰化反应制备大黄酸偶联壳聚糖。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均验证了大黄酸与壳聚糖的偶联。单因素实验考察大黄酸偶联壳聚糖的制备因素,得出其优化工艺为:大黄酸活性酯与壳聚糖质量比为2.3:1、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10h时偶联比为15。 利用离子交联法,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以甲氨蝶呤为模型药物,制备出了大黄酸偶联壳聚糖载药纳米粒。其中,甲氨蝶呤/大黄酸-壳聚糖纳米粒的优化工艺为:交联剂浓度为1.5mg/ml、大黄酸-壳聚糖浓度为2.5mg/ml、交联剂与大黄酸-壳聚糖质量比为1:5、pH为5.0、甲氨蝶呤/大黄酸-壳聚糖质量比为4:20以及偶联比为15。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方法均验证了聚合物与交联剂发生了交联。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大小可控制在200~300nm之间,制备的纳米粒显示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 探索了甲氨蝶呤/大黄酸-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及机制,载药纳米粒的甲氨蝶呤体外释放试验中显示药物具有初期的突释和后期的缓慢释放。研究发现药物的释放更加符合一级释放模型(First-order),对药物的释放进行Korsmeyer-Peppas拟合发现甲氨蝶呤的释放为非Fickian扩散或不规则扩散。 偶联物和纳米粒的亲骨性实验表明:随着大黄酸偶联数的增加,偶联物和纳米粒的亲和率增大,偶联比为15时,纳米粒的亲和率为(58.02±1.58)%。相同偶联比的纳米粒比偶联物亲和率小,但相差不大,说明纳米粒形成过程中对大黄酸亲骨性影响不大,偶联物中偶联的大黄酸在纳米粒形成过程中没有被包埋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