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群是指因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血缘,宗教,祖先等特征,而自己认为或被其他认为构成独特社群的群。一个族群取得了政治地位即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形式,那么此时族群的政治活动的形式即转化为族群政治。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感性的那部分,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现象。政治心理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四个方面。政治认知是人们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这过程中形成政治认同意识,确定”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并形成政治归属感。政治情感是人民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的好恶、爱憎、亲疏、信疑等内心体验和感受。政治动机是激励人们从事政治活动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政治态度是政治认知、情感和动机组成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这种倾向也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台湾有四大族群,即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组成的四大族群。从民族学角度看,“原——汉”属于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矛盾,而“闽——客”则单纯属于族群之间的冲突,当然,偶尔还有涉及到政治权力和利益的部分,而“本省——外省”这对矛盾就笔者来看则是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架构,由于权力机关和统治对象存在相对明显的界限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政治性的。在三组区分中,目前对台湾社会和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当属“本省——外省”族群分化。台湾的族群政治起源于由于二元化政治结构带来的权力不均,因此台湾的族群政治具有政治性、建构性的特点。随着民众政治意识的提高,族群之间边界趋于模糊,以族群划分党派和选票的方式也会渐渐失去效力。而族群政治正是“台湾意识”形成的基础。台湾社会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权力架构本土化。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政治认知的影响集中在“国家认同”领域,围绕这么几个概念展开——“中华民国”、“台湾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对于这几个概念认识的实质是“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政治情感也有很大的影响,首选,趋于理性的台湾民众对于曾经的国民党的评价趋于公正,但是因为受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妖魔化宣传教育,台湾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制度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人“仇共、反共”,对于目前的生活,台湾民众普遍还比较满意,民主和自由已经深入人心。由于特定的一些政治历史原因,一方面台湾民众乐意与大陆保持广泛领域的合作交流,对大陆有一定的依赖关系,然而,同时也保留一些距离。族群政治还对台湾民众的政治动机有一定影响,由于特定的族群社会,台湾民众容易以族群来划分政治派别,甚至以族群作为投票的参考标准,而台湾民众这种族群认同也被党派作为拉选票的有力工具。台湾民众对于生活满意度比较高,希望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保持民主权利,但是同时希望更多的国际空间,以期更好的发展。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的政治态度也产生重大影响,由族群来划分政治态度和阵营是其一重要特点,但是在当前的台湾,历史原因造成的族群认同正在被“台湾意识”所代替,因此,年轻人不再以族群作为划分党派的依据,对政治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台湾民众希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谋求自身发展,不崇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表现出不统不独不武的态度。由于“族群撕裂”纯粹是政党之间政治权力角逐的一个筹码,而随着政治权力的均衡化,小的族群认同在弱化的同时,“台湾意识”正渐渐兴起,而台湾中青年阶层对政治的认识趋于理性,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应到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及政治现实,应当充分尊重台湾民众的选择与心态,应当充分了解到台湾政党与台湾民意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在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应当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两岸对话,以此作为最终实现两岸统一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