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老舍一直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在研究者的笔下,多是强调其如何有力地批判旧世界、批判传统文化。然而,老舍从来就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这种“优秀因子”是贯穿其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从《老张的哲学》到《正红旗下》从未间断过。在老舍看来,传统文化有必须批判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特别是当他走出国门,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进行比较之后,变得也就更为清楚。事实上,大凡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总会渗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沉积在集体无意识之中,世世代代地延绵下去。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如此深深地影响着包括老舍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成为中华文化血脉的一部分。老舍小说所蕴含并认同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人格、儒化的侠义精神、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传统色彩浓郁的女性观,就是老舍对儒家文化的肯定和发扬。老舍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其研究之所以历久不衰的根由所在。而其中老舍的儒家文化观念,更是极为丰富的。一方面,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因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哺育了中华文明,包括老舍在内的历代文人志士无不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传承着它;另一方面,就作为个体的老舍而言,他又是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眼光的。基于当前老舍研究中,从文化认同层面考察老舍小说与儒家文化关系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还非常少,而已有的成果又往往显得零散和空泛,不但很难从中看到当时复杂的历史场景对老舍的影响,而且有的问题也没有深入展开甚至没有提及,因之,选择本课题也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甚至对于新文化建设也不无启示意义。第一章儒家文化在老舍文本中的若干体现1.忧患意识。在老舍那富于幽默的文字背后,流泻出的是悠悠不尽的忧国忧民的情思。老舍亲眼目睹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的危难、市民的愚顽、人生的不幸,心中充满了忧患,在他20年代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30年代的《月牙儿》、《骆驼祥子》以及40年代的《四世同堂》等小说中,饱含着他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2.自强不息的人格。从《月牙儿》中的“我”到《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作者是用自己笔尖上滴出的血与泪为人们讲述着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命运,以及他们那不屈于命运摆弄的坚强人格。老舍在祥子前期不断遭受打击后的灵魂搏斗,以及“我”(《月牙儿》)不屈于命运摆弄,努力抗争的描述中,寄寓着对儒家自强不息人格的肯定。3.儒化的侠义精神。儒侠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体现在部分士人的人格结构与精神品性上,也表现为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老舍并不是一位武侠小说作家,但他却能从精英立场出发汲取侠文化的精神资源并融入艺术表达之中,游走于雅俗之间,创造了不少相应的人物,体现了强烈的文化理想和执着的精神诉求。4.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老舍的生死观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传统气节是支配其一生的精神支柱。“诗言志”,老舍在不少作品中都曾触及过死亡这一命题,或明或暗地贯穿着老舍对死亡的理解,即高度认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杀身成仁”、“士可杀不可辱”的人生气节。这一观念在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5.传统色彩浓郁的女性观。老舍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之同时代作家,他给予传统女性以更多的肯定。老舍在其所创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尽情地赞美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子、唾弃强横刻薄的家庭悍妇,讽刺一心追赶时髦的所谓摩登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其传统的女性观念。第二章老舍与儒家文化的渊源1.地域文化情怀。老舍是生于北平,长于北平的底层旗人。北平是块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在感情上难以割舍,在意识深处难以消解。而北平市民社会的日常生活,又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成为老舍接受儒文化的沃土。2.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由于出身、经历使然,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老舍对儒家文化有更多的认同和肯定,而较少情绪上的某些偏激和理智上的过分否定。尽管他痛切地揭露了儒文化身上的疮疤,但也真诚地肯定了其中若干精华,并转化成了自己文化人格的血肉。正由于此,老舍接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并融汇于自我人格的构建就显得十分自然了。3.中西文化对照下的选择。老舍是切身经历中西文化冲突的作家,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他自觉地以一种介于现代和传统,既有批判,又融合着文化认同的温和主义的关照视角,展开了他对儒家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