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湖金矿位于冀西太行山多金属成矿带中段,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发育,为区域矿产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本文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以岩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学科知识为手段,对石湖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成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总结。麻棚岩体内闪长岩包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麻棚岩体形成年代约136Ma,属燕山期太行山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高Sr-Ba含量、高Sr/Y和La/Yb比值等特征和高镁高钾指数反映麻棚岩体为富集地幔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混合后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中酸性脉岩与麻棚岩体属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暗色包体可能是岩浆混合不均匀化学交换形成的中基性岩残留体。通过分析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石湖金矿主要受近SN向断裂构造控制,由于断裂组合的差异性导致矿体在空间和剖面上呈脉状、扁豆状和似层状等不规则形态产出;矿石结构构造相对复杂,常见结构为自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侵蚀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包含结构、乳滴状结构等;构造主要包括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细脉状构造、多孔状构造等;金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等形式嵌布于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中。据野外观察及室内镜下显微研究将石湖金矿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I)黄铁矿-石英阶段;(II)石英-黄铁矿阶段;(III)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V)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认为石湖金矿成矿流体为含少量CH4的CO2-H2O-NaCl体系,从成矿早期低盐度H2O-CO2型经主成矿阶段富CO2和H2O溶液向成矿晚期贫CO2的低盐度H2O溶液演化。流体温度在主成矿阶段无明显变化,为254.3~440.2℃,在成矿作用后期由于受大气降水和变质流体的影响,流体盐度和温度(115.3~260.2℃)明显降低。矿体与中酸性脉岩的接触关系以及锆石U-Pb定年研究认为石湖金矿床形成应略晚于矿区岩浆活动或与之近同时形成,集中成矿时间为136Ma左右;矿区地层以及矿石稳定同位素研究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于阜平群团泊口组;成矿流体为受大气降水和变质流体混合的具多源特征的岩浆热液;含矿流体在构造破碎带中运移时,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最终沉淀成矿。